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2-05-24 16:01:12

  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来介绍我国历史上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割据局面,淝水之战就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次战争。战争后我国南北朝开始了长期的割据分裂。

  西晋末年,统治者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我国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东晋领土包括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北方各少数民族也纷纷建立起政权。氐族人建立起了前秦国。前秦先后灭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373年,前秦大军又攻取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势力逐渐扩大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因此,前秦皇帝苻坚想要一举扫平在南方偏安一隅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自率领60万步兵、27万骑兵、3万羽林郎南下。同时,他又派梓潼太守裴元略率领7万水军从巴蜀顺流而下,直逼建康。

  面对强敌压境东晋统治者赞同主战派丞相谢安的主张,决定奋起抵抗。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实力较强的“北府兵”沿淮河而上,迎击前秦军。另外,他又命胡彬率5千水军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又让桓冲担任江州刺史,率10万大军控制长江中游地区。10月18日,苻坚的弟弟苻融率领先头部队攻取寿阳,俘虏驻守寿阳守将徐元喜。同时,前秦军慕容垂率部攻取了郧城(今湖北郧县)。胡彬只得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后续大军。苻融又率兵攻打硖石,很快攻占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胡彬退路。胡彬被围困硖石,粮草不济,硖石告急。胡彬写的求救信也落入前秦军之手。苻坚大军留守项城,亲自率领8千骑兵赶赴寿阳。

  苻坚到达寿阳,派原驻守襄阳的东晋将领朱序赴晋营劝降。朱序到达晋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将前秦军的具体情况告知了谢石。谢石原认为前秦军兵力雄厚,准备坚守不出,等待敌军疲惫后伺机反攻。得知前秦军实情,他转守为攻,决定主动迎击。

  11月,谢玄派刘牢之带领5千精兵偷袭洛涧,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前秦将领梁成率军列阵迎击。刘牢之派一部分军队迂回前秦军后方,并亲自率军强渡洛水攻入前秦军阵营,大败前秦军。前秦军主将梁成、梁云战败被杀。谢石率军水陆并进,抵达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的八公山安营扎寨,与寿阳的前秦军对峙。前秦军紧邻淝西岸列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派人用激将法使前秦军后撤。此时,前秦大军士气低落,后撤失去控制中阵脚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抢渡淝水猛攻前秦军。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士兵信以为真争相而逃。苻融想控制局面,不想在乱军中被杀。前秦军前锋失去主帅彻底崩溃,后续部队也随之溃散。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军溃逃中人马相踏死的尸体满山遍野。苻坚也负伤独自逃回烙阳。

  谢玄用激将法让前秦军后撤,为什么前秦军主将苻融会同意?

  由于前秦军紧逼淝水的西岸列队布阵,晋军没有办法渡河,只好隔河对峙。谢玄就派人去前秦军营见苻融,实施激将法。使者对他说:“将军孤军深入,又逼近河水列阵,这是准备长久对峙下去,并不是准备速战速决。如果将把军队稍稍后撤,让晋军渡河来一决生死,这不是更好吗?”前秦军诸多将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却主张将计就计,让士兵稍稍后退,等到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再派骑兵冲杀,这样就能很快取得全线胜利了。苻融也赞同了苻坚的主张,于是同意谢玄的要求,指挥军队后退。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苻坚答应谢安的请求同意后撤,可是他没有想到秦军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指挥不协调。一得到后退的命令,后方军队以为前方战败,慌忙后退。谢玄看到敌人自乱阵脚,亲自率军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的途中,丢盔弃甲,乱成一团,人马践踏死伤无数。那些侥幸逃走的秦军一路不敢停歇,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认为是晋军又追上来了,于是昼夜不停拼命奔逃。这就是“风声鹤唳”的由来。

  大开眼界

  淝水之战是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斗中前秦军百万大军或被歼灭或逃散,只有慕容垂所率3万人马没有任何损失。这一站,苻坚统一中原的希望彻底覆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出现统一局面也随之消失。在北方出现了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崛起,各自建立了国家。两年后,姚苌俘杀苻坚,前秦灭亡。东晋王朝虽然不能通过这一战统一中国,却也有效地遏制了北方政权的南侵,使得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本文标签: 晋朝淝水之战
版权声明: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14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