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颍昌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颍昌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时间:2022-05-24 16:01:16

  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来了解一下宋与金之间的另外两次着名战役——郾城、颍昌之战。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期的抗金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中着名爱国将领岳飞指挥的岳家军先后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

  刘取得顺昌保卫战的胜利之后,金军主帅兀术率领大军撤退到开封。南宋担任湖北、京西宣抚使的岳飞看到宋军节节胜利,想趁机收复中原地区,他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先联络河北、河东地区的义军配合协同作战攻取州县,扰乱金军的后方。岳飞派遣王贵杨再兴等人,分别向京西洛阳、汝州、郑州(今河南郑州)等地,发动猛攻。他又派兵接应东、西两侧的宋军。1140年六月二十五日,大军进入陈(今河南淮阳)、蔡(今河南汝南)地区。宋军长驱直入,到了七月初二已经连续攻克郾城、临颍(今属河南)、颍昌、郑州、河南府(今洛阳)等地,切断金军东西的联系,逼近开封金军主力。为了诱使金军南下决战,岳飞将主力部署在颍昌地区,自己率领轻骑兵驻守郾城。

  金军主帅兀术为了扭转战局,趁宋军分兵攻打州县的时机,亲自率韩常、虎大王、盖天大王等部下带领精骑兵1.5万人,于七月初八赶往岳飞所驻扎的郾城,想一举摧毁宋军主帅所在地,打破宋军的反攻计划。兀术带领大军到达城北20里外列队朝着郾城进发。岳飞先命他的儿子岳云带领骑兵冲击金军,打乱金军阵势,之后派步兵手持扎刀、提刀、大斧从两侧冲入阵中,上砍马上的金军士兵、下砍马腿,与金军展开了肉搏战。战斗进行了一整天,激战中金军死伤无数,兀术被迫收拾残兵溃逃。

  郾城之战后,岳飞知道金兀术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也知道他会为了扭转不利战局继续来攻。为了能全歼金军主力,岳飞重新部署兵力:首先命统制张宪从陈州进入临颍驻守,又命岳云率领军队增援颍昌,这样就增强了前锋的兵力。兀术果然率领主力攻打临颍。十三日,岳飞派遣杨再兴等率领300多骑兵赶往临颍,他们一行人在临颍南侧的小商桥遇到金军。双方展开激战,宋军斩杀金兵2000多人,杨再兴等将领战死。十四日,张宪率部抵达临颍之后,将金军击退。当日金兀术率领骑兵3万多人直逼颍昌城。颍昌守将统制王贵连同岳云与金军展开了决战。宋军派出800多骑兵,迅速冲入金军步兵队伍中,并用步兵来对付金军两翼的骑兵。双方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宋军斩杀金军将士5000多人,生俘2000多人,获得战马3000多匹。兀术率领剩下的队伍撤退到开封,不敢再迎战。金军屡次战败,内部也开始动摇,兀术想要放弃开封,准备撤军北上。岳飞建议向朝廷建议趁机攻取开封,收复中原地区,但南宋朝廷却坚持议和,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七月二十一日,岳飞被迫撤军,所攻克的州县也得而复失。

  顺昌之战后,岳飞想趁机收复中原,朝廷是否支持?

  虽然顺昌之战刘取得了胜利,各地抗金形势也十分高涨。南宋统治者宋高宗却一直畏惧金军,面对宋军即将反攻的有利形势面,竟然下令各部队“兵不可轻动,宜班师”,要求各路兵马停止向北进攻。为此,他还特意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在六月二十二日赶到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岳飞军中商议军事,企图阻止岳飞带兵北上抗金。岳飞率军北上抗击在即,他并没有接受李若虚带来的皇命,而是按照原计划北上。鉴于当时的情形,李若虚也赞同岳飞的主张,并主动承担起“矫诏之罪”。

  抗金名将岳飞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爱国英雄岳飞生活非常简朴,他全家都穿着粗布衣裳,他的妻子有一次穿了一件绸衣,岳飞就对他说:“皇后与王妃们都在北方受苦(靖康之难时被金军俘虏到北方),你既然要与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这样的衣服了。”从此他的妻子终生没有再穿绫罗。岳飞在行军中经常与士兵同吃同住。高宗曾经想在杭州为其建造豪宅,却被他婉言谢绝了。有一次他接受地方官员的招待,吃到了“酸馅”(一种类似包子的面食)。这本来是官员富商看来十分普通的食物,他却惊奇地说道:“世间竟然还有这样的美食。”就带回去与家里人共同分享。

  大开眼界

  郾城、颍昌之战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步兵骑兵交错作战的战例。此次战争发生在平原地区。战争中,岳飞能掌握对方的作战动向,针对敌军骑兵众多并且强大的特点,发挥了自己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涨的长处,巧用兵力,击溃金军主力。

本文标签: 宋朝颍昌之战
版权声明:

《颍昌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14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