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宋金灭辽对北宋来说,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宋金灭辽对北宋来说,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时间:2022-05-31 15:52:02

  说到白沟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从古至今,我们会在历史的画廊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奇闻轶事。尤其是北宋,它一方面开创了文人全面统帅军队的时代,另一方面也开创了宦官做主帅的先河,因而这也必定注定北宋人见人虐的结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记忆,回顾那段宋金灭辽时期,由宦官童贯而导致的一场让北宋颜面扫地的战争:白沟之战。

  公元1122年,金军不满万,满万无敌于天下的女真铁骑开始横行天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契丹骑兵屡战屡败,辽国重镇西京被攻陷,辽天祚帝逃到夹山避难。这时辽国都城燕京就处于北宋和金的包围之下。

  这时候,装了一百多年孙子的北宋君臣都摩拳擦掌,准备一雪前耻。毕竟澶渊之盟虽然维持了宋辽两国的和平,但北宋每年30万两银绢的岁币让北宋君臣痛苦不堪。这还不算辽国时常劫掠北宋边境以及趁机勒索的钱财。据史料记载:公元1042年宋仁宗时期,辽国利用北宋与西夏交战向北宋勒索白银十万两,绢十万两。

  于是,牙根恨得直痒痒的宋徽宗以童贯为主帅,以辽国无道为名撕毁澶渊之盟,向辽国宣战。北宋君主企图此战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美梦就这样开始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终究成了一个梦!

  宋军统帅童贯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先派人去燕京招降困兽之斗的辽军,可惜童太师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燕京统帅耶律淳本来就一肚子气没处发,看见北宋弱旅瞬间有了精神。然后,北宋招降的使者就被祭旗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童太师又开始玩阴招:劝降辽军将领。

这下彻底激怒耶律淳了,他命令手下大将耶律大石、萧干领兵出战童贯率领的北宋军队。最终北宋正规军在辽国以难民组成的杂牌军面前不堪一击,东西两路军从雄州到真定全线溃败,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这还是耶律淳给了北宋面子,追到真定就没有再追,不然北宋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或许契丹骑兵只有从北宋身上才能找回耶律德光时期的荣誉感,然而白沟之战终究难以挽回辽国的灭亡,毕竟当时还有一个强大的金国。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白沟之战时宋军大败的原因:

  一、统帅的无能。

  在辽国方面,统帅燕京军队的是契丹皇族耶律淳,就能力而言虽然耶律淳不算什么名将,但好歹是契丹族的后人。他的身上毕竟流着耶律阿保机的血液,所以指挥一场普通的战争对于他来说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北宋方面,统帅军队的是宦官童贯,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宋朝“六贼之一”,就是靠着阿谀奉承竟然一步步爬到太师的位子。这位童太师最著名的战役就是平定战斗力忽略不计的方腊起义和西夏战争中坑死大将刘法而导致全线溃败的战争经历。

  二、宋辽士兵的战力。

  在北宋方面,澶渊之盟用金钱买来的和平彻底软化了宋朝军民的战心和骨气,曾经那个骁勇善战的宋军早就被白银迷失了心智。再加上北宋君主的堕落腐化,因而怎么可能有士兵真心为赵家王朝卖命呢?

  而辽国方面,屡战屡败的战绩激起了辽国士兵内心的耻辱感。同时,燕京是辽国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败了他们将退无可退。在契丹人生死存亡之刻,全体契丹人同仇敌忾,这才让北宋在白沟之战大败。

  三、意料之中的“变故”。

  按照童贯的思维,做困兽之斗的契丹人肯定会在十五万大宋军队面前屈膝投降,但他忘了有一种东西叫骨气。童贯的招降不但没能得逞,反而激起了辽军的战心,毕竟一个宦官怎么能明白一个勇士的荣誉呢?

  其次,按照童贯的思维,区区几万由难民残兵败将面对大宋十五万精锐之师肯定会龟缩在城里。最起码,童贯如果面临这样的情况会做这样的选择。但童贯忘了战争不是比数字大小的游戏,耶律淳更不是童贯可以比拟的。童贯打死都不会想到辽国竟然敢主动出城决战,这才让北宋军队在仓促应战间惨败。

  而这次白沟之战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1.北宋军队已经彻底沦为“仪仗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美梦终究化成一场美梦。

  2.北宋的战力不光震惊了辽国更震惊了女真人,吃掉这块嘴边的肥肉也被女真人提上来军事日程。这也为日后靖康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更弄巧成拙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本文标签: 白沟之战北宋
版权声明:

《宋金灭辽对北宋来说,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42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