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周世宗柴荣为何能在黄花谷之战中胜利?

周世宗柴荣为何能在黄花谷之战中胜利?

时间:2022-05-31 15:51:5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黄花谷之战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五代十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这里面有一代战神李存孝,也有白马银枪高继思等猛将。而最经典的莫过于后周世宗柴荣后蜀孟昶为了争夺陇东高原和秦川而进行的博弈:黄花谷之战。

  公元955年,后周为了夺取关中地区,率领攻打后蜀。同时,后蜀孟昶派遣赵季札率军进攻秦川,后周与后蜀在武威相遇,后蜀小胜并俘后周将领胡立。不久,周世宗柴荣力排众议,任命王景为统帅并取得大胜。

  与此同时后蜀派遣李进攻打马岭寨,王峦进攻黄花谷,同时以奇兵进攻白涧。李廷珪想以分兵合击的战术,来达到争夺关中的战略意图。然后后周统帅王景洞悉了后蜀的计谋,于是他派遣张建雄率先进入黄花谷,然后在黄花谷三面设伏。就这样,两千后周精锐以逸待劳击败后蜀千疲惫之师,后蜀大将王峦被杀。

  而后蜀黄花谷之战的失败,也标志着李廷珪分兵合击的战略意图彻底失败。随后后蜀全面溃败,李廷珪退守青泥岭,这场柴荣与孟昶的博弈以周世宗获得全胜而告终。从此之后,拥有关中之地的后周再无后顾之忧,也为其攻打南唐打下了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场柴荣与孟昶的博弈中后周取得黄花谷胜利的因素:

  一、周世宗柴荣的雄才伟略。

  柴荣的父亲柴守礼是当地的富豪,他们家世代经商。后来家道中落,柴荣于是去投奔他的姑父郭威并深受其喜爱。由于郭威膝下无子,所以柴荣被郭威收为养子,郭威去世后他成为后周的统治者。他励精图治,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且积极整顿军备。

  在他的一系列措施下,后周实力大增并击败与突厥相互勾结的北汉,包围北汉的都城太原。而在黄花谷之战中,周世宗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力排众议任用王景为统帅,成为黄花谷之战能够胜利的因素之一。

  二、后蜀孟昶的“熊”才“伟”略。

  孟昶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子,在继位之初,他诛杀了持功骄横的大将李仁罕。同时又派兵攻占了秦、凤、阶、成四州。但与周世宗柴荣相比,他就显得没有出息了。他虽然有让后蜀强大的意愿但却没有统一天下的决心,整日奢靡堕落,并且喜欢用珠宝装饰自己。

  在黄花谷之战中,孟昶最大的问题就是用人不当,而且他对这场战事的准备明显不足。等到他反应过来时,后周已经士气大盛。他没有在初战战胜后周时一鼓作气拿下后周,白白浪费了这个时机,这成为黄花谷之战后蜀失败的因素之一。

  三、士卒对胜利的渴望。

  对于后周的士卒来说,他们碰见周世宗柴荣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而且他们都有着对统一天下结束五代十国战乱的决心和意愿。同时,在与北汉一战中虽然没能彻底消灭北汉,但这一战却让后周的士兵们看到了后周实力强大,更让他们坚定了击败后蜀、统一天下的决心。

  而对于后蜀的士兵来说,虽然孟昶整顿吏治等措施让后蜀强大起来,但孟昶好大喜功、奢靡堕落等行为已经让后蜀百姓和士兵彻底失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后蜀偏安一隅虽然比较和平但却军备松弛。由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所以当后蜀与后周的士卒相比。其战力、对战争的阅读、韧性等都是远远不及后周的。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这次黄花谷之战的胜利既是柴荣与孟昶博弈的结果,但又何尝不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呢?

本文标签: 黄花谷之战五代十国
版权声明:

《周世宗柴荣为何能在黄花谷之战中胜利?》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42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