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达成辽宋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为何却被后世称为耻辱?

达成辽宋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为何却被后世称为耻辱?

时间:2022-05-31 15:51:37

  澶渊之盟有利于宋朝么?边境和平百年,可燕云十六州再也无心夺回,今天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辽军南下的消息传来以后,不少大臣主张南迁。宋真宗本人也表示,自己没打过仗,要不躲一躲?这个时候宰相寇准一口唾沫星子逼退了所有打算南迁的朝臣,也让宋真宗一下子打消了这个想法。

  寇准表示,不仅要打,而且宋真宗你还要御驾亲征。这玩意儿宋真宗也没搞过啊,寇准表示,皇帝请放心,御驾亲征的意思就是,炮灰在前面冲锋,你躲在后面蒸蒸桑拿就可以了。宋真宗这才勉为其难地带上了一套桑拿用具赶往了前线,士兵们看到皇帝亲自来看他们做炮灰了,那叫一个激动啊,所以打仗倍儿卖力。

  大战的结果是辽军吃了点亏,宋朝大军也没占多少便宜。不过僵持下去的话,劳师远征的辽国大军肯定是吃不消的,在这个节骨眼上,萧太后表示不玩了,还是议和好了。

  澶渊之盟的签订,看起来宋朝还沾光了。

  萧太后是个务实的人,眼看着大军就要吃败仗了,这后勤供应还跟不上,她心里当然慌张。趁着大败还没有出现,萧太后果断表示要和谈。宋真宗还在蒸桑拿,和谈的消息就传来了。他高兴的连袍都没穿,就连忙跑出来点头表示答应和谈,可是寇准的吐沫星子已经准备好了。

  他表示这个时候辽军吃了亏,又是劳师远征,再坚持一会儿,肯定可以把辽军给撕了。大将杨延昭也表示,再给点钱粮,打下燕云十六州也不成问题!

  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利用曰:“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宋史》

  他们俩是士气高涨,可是其他大臣都表示还是和谈舒服,尤其是宋真宗的态度决定了一切,他不愿意再留在北方前线了。财大气粗的宋真宗表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算什么问题。他派遣曹利用前去和谈,表示哪怕花上百万钱,只要不打仗就没问题。寇准是个小气鬼,他连忙把曹利用拉到旁边,表示如果超过了三十万,那就把他脑袋搬个家。曹利用吓得脖子一缩就去议和了。议和的结果大概分为这么几条:

  第一,宋朝和辽朝从此以后,就是兄弟国家了。宋真宗岁数大一点,就是哥哥,辽圣宗岁数小一点,就是弟弟。以后的皇帝谁岁数大谁就是哥哥,这纯粹是面子上的问题。

  第二,辽国放弃了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朝和辽朝以白沟河作为国界,大家互不相犯。也不要深沟高垒地防守了,保持原样就好。这是把国界线给确定了下来。

  第三,那就是辽国最关心的岁币问题了,他们要求宋朝每年必须要给辽国十万两银子和二十万匹绢,相当于和平的保证金。

  第四,宋朝和辽国之间,在边境可以设立贸易集市,双方的商人们,都可以到集市上来贩卖东西,互相通商,这也有利于彼此的经济发展和情感沟通。

  这几条和平协议,其实看起来并不过分,从地盘的角度上来说,宋朝还沾光了。只不过每年的岁币,虽然不多,却也是一种耻辱的象征。

  辽宋百年和平,其实就靠这一合约。

  你别看宋真宗胆子小,这哥们签订的协议作用是真的大。宋朝本身就不是大一统王朝,北方的屏障都在人家辽国人手里,所以它能够存在三百多年时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其中存在的一百年,那就是多亏了这一次签订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这辽国人也不闹了,边境也消停了,辽宋的皇帝好得跟亲哥俩一样。

  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宋史》

  更重要的就是辽宋边境不打仗了,改成贸易交流了。有时候因为贸易摩擦也会引发一些小规模冲突,但是这也是无伤大雅的事情。

  每年三十万岁币就搞定了边境的战事,这一笔账实在是太划算了。宋真宗不禁做梦都笑出了猪叫声,此后他的子孙后代们做上太平皇帝,都要归功于他的这一伟大决策。

  当然了,寇准叮嘱曹利用的那句话,也是非常管用的。否则岁币可能真的要达到上百万之多。

  这对辽国也有很多好处,每年都有固定收入不说,在边境的贸易小镇,就足够他们挣取不少钞票了。

  宋朝制作瓷器、印刷术等等也通过边境传到了辽国那边,辽国人也开始逐渐摆脱游牧民族靠打猎为生的生存法则,逐渐开始转型为手工艺、农耕经济了。

本文标签: 宋朝萧太后
版权声明:

《达成辽宋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为何却被后世称为耻辱?》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41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