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从四场战役中分析,明朝打赢清军的可能性有多少?

从四场战役中分析,明朝打赢清军的可能性有多少?

时间:2022-05-28 15:44:31

  对明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644年9月,在睿亲王多尔衮的奏请下,孝庄顺治这对孤儿寡母将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祭祀天坛,昭告天下,定鼎燕京。清军入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引起许多人讨论,因为这有点不可思议。要知道,女真人口区区三十来万,即使是全民皆兵,再加上蒙古八旗、汉八旗,总兵力也就是20万左右。那么,清军为何能够入关,并站稳脚跟呢?大明的军队,李自成张献忠的虎狼之师,到底是干什么吃的,就不能将其赶回关外吗?

  纵观清军与明军以及农民军的一系列战斗,只要双方均全身心投入,敢于放手一搏,誓死拼杀,谁都无法占有绝对的优势,可以打成平手。不过,女真兵力不多且内斗严重,只要陷入持久战,必然会被消耗殆尽,打进山海关,想都别想。

  浑河之战

  1621年,努尔哈赤兴兵六万进攻辽东重镇沈阳,由于巡抚袁应泰策略失误,放弃依托坚城阻击金兵,而是主动出击,导致部队溃败,沈阳、辽阳失守。此时,屯住城郊浑河岸边的两支明军旅,白杆军、戚家军,成了孤军,努尔哈赤自然不放过。当时,这两支明军共7000人,其中秦邦屏领4000白杆军,陈策、戚金领3000戚家军,兵力远逊女真兵。但是,战斗却异常激烈,短兵相接时,女真兵红甲喇军几次冲锋均被击败,紧接着白旗兵、黄旗兵上阵,亦被白杆兵吊打,战局相持不下。

  此时,女真兵已经不敢再次冲入明军阵营,努尔哈赤即将撤退。很遗憾,叛徒李永芳找到明军炮手并重金收买之,令其向白杆兵阵地开炮,打乱其阵型,最终击败之。白杆兵失败后,残余人马退往戚家军营地,继续作战。当女真兵冲向戚家军时,遭到顽强抵抗,明军阵营丝毫不乱,金兵死伤连连,最终又将大炮拿出来,以火器取胜。此战,女真兵以压倒性的人员优势,居然无法通过搏斗取胜,还要依靠大炮,且伤亡三千余人。试想,如果是兵力旗鼓相当,估计努尔哈赤只能退回深山老林,继续过着渔猎生活了。

  宁远、锦州之战

  1626年,明朝在辽东的最重要基地广宁失陷,朝中乱成一锅粥,大臣纷纷上书请求大军退守山海关,放弃关外所有土地。此时,努尔哈赤又兴兵13万攻击宁远,辽东经略高第畏敌如虎,躲在山海关不出,并下令袁崇焕放弃宁远,全军后撤,但被拒绝。虽说宁远守军只有一万,但袁崇焕指挥得当,依托坚城、大炮还击,力战不退,女真败走。次年,皇太极再次出动十余万大军进犯锦州、宁远,不过,八旗兵在冲向城池时,再一次被大炮阻击。无奈之下,皇太极假装撤退,引诱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等追击,但未能得逞。不过,趁着皇太极疏于防范之时,宁远、锦州骑兵对其发动偷袭和骚扰,迫使皇太极返回沈阳。

  大同之战

  1649年正月,因不堪忍受满清剃头令,以及有意欺压汉人之行径,归顺清廷的原明朝大同镇总兵姜瓖举起义旗,奉南明永历政权为正朔,向满清发起了挑战。闻知大同兵变,睿亲王多尔衮焦虑万分,立马下令京师附近的八旗子弟开往山西作战,但一无所获,大同固若金汤。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得挂帅亲征,并将尼堪、硕赛、满达海等六位亲王一同带上,紧接着便是开展长达七个月的围城战,最终叛徒杨振威杀死姜瓖,献城投降。姜瓖此次举义虽然失败,但仅凭一座孤城便对抗了满清七位亲王长达10个月之久,这十分了不起。试想,如若清兵入寇中原时,每一座城池都如此抵抗,估计满清会耗不起,还是得跑回关外。

  桂林、衡州之战

  清兵入关之后,便打着为“崇祯”复仇之旗号追击李自成农民军,并在潼关一战中将其主力全歼,李自成逃往湖北九宫山时,被农民打死。紧接着,肃亲王豪格挥师南下,在西充一战中击毙张献忠,四川平定;豫亲王多铎南征弘光政权,俘虏朱由崧,江南落入清军之手。为了对付清军,李定国等原农民军将领归顺南明永历政权,坚持在大西南抗清。1852年,李定国从云南、贵州出兵桂林,击毙定南王孔有德。1853年,李定国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在衡州将满清主政三王之一的敬谨亲王尼堪团团包围,尼堪连同所部八旗兵全部战死,无一幸免。此后,满清将领再也不敢出战,只能洪承畴来了。

  从以上四场战役看,满清骑兵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达到“满万不可战”之地步。如果明朝能够团结一致,部队奋勇杀敌,再加上得当的策略,即使是在维持平局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将女真耗死。要知道,当时准格尔部也正在崛起,满洲很可能在蒙古与明朝的联合攻击下,被迫向中原称臣。此外,还有不可忽视的沙俄,这对清军而言并非好事。

本文标签: 明朝清朝
版权声明:

《从四场战役中分析,明朝打赢清军的可能性有多少?》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564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