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揭秘历史上的雨花台之战,最终结果是什么?

揭秘历史上的雨花台之战,最终结果是什么?

时间:2022-05-28 15:42:38

  大家好,这里是66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雨花台之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1862年10月13日至11月25日,太平天国前后投入13王20万大军,与湘军4万精兵进行为期44天大战,双方在雨花台一线厮杀搏斗,血流成河,非常惨烈、悲怆。此战结果,大伙都知道,李秀成无功而返,被迫撤兵;曾国荃依靠“龟壳战术”,虽说损失惨重,却守住了大营。

  从战略目标上看,李秀成发动雨花台之战以失败告终,但战争过程表明:现代化火器威力惊人,是战场获胜关键因素之一;不思变革的军队,现代化战争中只能被动挨打,败亡终究不可避免。雨花台之战第一阶段:现代火器威力惊人,曾国荃几乎绝望。备注,第一阶段时间:10月13日至11月3日,太平军连续不断发起攻势。

  01、湘军进驻雨花台

  1862年3月,九帅曾国荃率14000湘军“吉字营”东下,连克巢县、含山、和州、东西梁山、芜湖、金柱关,锐不可当。5月,“吉字营”进驻雨花台,扎下大营,挖掘壕沟、构筑栅栏、修筑炮台,准备攻城拒援。

  与此同时,曾国葆率4000精兵进驻三岔河、金柱关,确保湘军粮道畅通,为“吉字营”提供掩护。“雪帅”彭玉麟,率长江水师6000余人,由金柱关东下,直接停泊在天京护城河口,控制长江运输通道。此时,太平军已经没了水师,彭玉麟几乎没有任何压力。

  5月,湘军各部相继扎营完毕,却也遇到大麻烦,就是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曾国藩奏折说:“宁国鲍超部,病者万余;金陵营中,病者亦逾万”,为前线情况担忧。不过,湘军有水师优势,可以源源不断补充兵力,前后参加雨花台之战的湘军,总计约4万人。

  02、李秀成决策,调遣军队

  5月进驻雨花台,适逢瘟疫流行,湘军非战斗减员严重,所以,曾国荃并没直接攻打天京,而是修筑营垒,挖掘长壕,以求自保。此时,若是李秀成能从大局出发,直接率军回援天京,曾国荃估计招架不住,雨花台之战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李秀成东征苏常,并未了解湘军实际情况,因而作出误判:“曾帅军队从上而下,水师优势明显,不宜与之争锋;应输送大批粮草、弹药、枪炮、物资、钱粮等回京,二十四个月后再决战。”如此,李秀成继续经略苏常,太平军错过歼灭湘军之最佳机会。

  后来,李秀成经不住洪秀全压力,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抽调13王,20万大军回援天京,与湘军决战。当然,除李秀成、李世贤兄弟赶往战场,其余诸侯并不卖力,20万大军没能真正全部投入战斗。

  03、雨花台之战第一阶段

  10月13日,李秀成率军越过秣陵关,直接杀向雨花台,从方山到板桥,连营一百余座,“旗帜如林,层层排列”,声势十分浩大。声势浩大不是关键,太平军最大优势就是火器,曾国荃给曾国藩信中言:“此次贼之布阵,比安庆大三倍,洋枪则十百倍,尽是苏杭得来之西洋火器。”

  李秀成东征获胜,占据江苏、浙江,具备了购买西洋枪炮之财力及渠道,麾下士兵素质虽一般,但依靠火器,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战斗表明,若是李秀成后勤充足,湘军肯定会被西洋火器团灭。

  战斗开始后,李秀成东、西两路同时发起进攻,“日夜攻打不休”,利用洋炮狂轰湘军防线,击毙了副将左传贵。不过,由于兵力分散,太平军作战效果不理想,除打死打伤数百人,别无所得。

  10月19日,李秀成集中兵力攻打东路方山,也就是曾国荃大营,数百门西洋火炮齐射,摧毁湘军炮台,给曾国荃巨大威胁。22日,侍王李世贤率6万大军从浙江赶到战场,也全部投入东线作战,猛攻方山大营,形成第一次攻击高潮。

  23日,太平军“洋枪洋炮,骤若飞蝗”,无数炮弹倾泻在湘军营垒,摧毁了营垒前防御工事。此时,李秀成下令士兵冲锋,手持洋枪扫射湘军,从缺口处杀入大营,击毙了悍将倪桂,湘军阵亡千余人。

  太平军蜂拥而入,锐不可当,曾国荃也不顾性命危险,亲自操刀上阵,骑着马来回奔驰,指挥湘军反击。战斗中,曾国荃被枪弹击中左额,鲜血淋漓,却依然不撤退,显示出超强之战斗意志。如此,太平军虽杀入缺口,结果还是被赶出来。

  洋枪洋炮威力无穷,湘军损失惨重,曾国荃只好将曾国葆部湘军调往雨花台,协助防守,三岔河、金柱关防御空虚,仅有1500人而已。此时,李秀成若是分兵攻打金柱关、三岔河,截断湘军粮道,则雨花台之战有望获胜。可惜,李秀成太急于摧雨花台营垒,早日返回苏常,故而没分兵。

  太平军全力攻击雨花台,曾国荃只好在营垒里再挖掘一道长壕、构筑城墙,作为第二道防线。为增援雨花台,曾国藩从宁国、皖北抽调军队,并送来10万两白银,以激励士气;李鸿章则将购买西洋的火器,从水路运送而来,支援湘军。

  湘军增兵,李秀成则加大攻击力度:炮兵狂轰,工兵挖掘地道,在营垒下面埋炸药,双管齐下。11月3日,太平军炸毁湘军防御工事,工兵也引爆炸药,湘军第一外围工事全部被摧毁,再次冲入营内厮杀。

  可惜,曾国荃已经修筑好第二道城墙,让湘军抛射火罐、火球、枪炮还击,烧死从地道冲杀进来的太平军,再一次守住了营垒。如其所言:“贼轰开头一层,尚有第二层在手,否则事不妙矣;若贼连续攻击,官兵势必不支。”战后,曾国藩言:肝胆俱碎,忧心忡忡。

  11月3日大战后,太平军继续进攻,但频率锐减,因为粮草、弹药等告竭,难以持续高强度作战。如此,雨花台之战第一阶段结束。此后,湘军持续增兵,粮饷补给充足,局势开始逆转。

  此战表明,现代作战武器、后勤才是关键。可惜,湘军并未意识到这点,30多年后牛庄之战,日军千余火炮齐射,手持先进西洋枪冲锋;魏光焘、李光久等虽顽强抵抗,可毕竟是血肉之躯,死伤惨重,也未能守住阵地。

本文标签: 雨花台之战清朝
版权声明:

《揭秘历史上的雨花台之战,最终结果是什么?》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558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