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合州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合州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时间:2022-05-24 16:01:30

  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来讲讲南宋时期,宋与蒙古之间发生的钓鱼城之战。钓鱼城之战又名合州之战,蒙古大军南下入蜀围攻钓鱼城。钓鱼城军民为了保护城池,而奋起抵抗,终于挫败了蒙古大军的进攻。

  1258年七月,蒙哥汗率领蒙古大军,从六盘山(今宁夏境)兵分三路向四川推进。大军很快攻取了川西、川北的大部分地区,抵达武胜山(今武胜县城附近),准备攻占合州钓鱼台。蒙哥派人前往招降,遭到南宋将领王坚的严词拒绝并杀死使者。蒙哥汗决心以武力踏平钓鱼城。钓鱼台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城内物资充足。1259年二月,蒙哥自恃兵力雄厚,不采纳术速忽里的避开坚城的建议,决心攻取钓鱼城。蒙古大军进驻石子山,蒙古亲自督军攻城。他派诸王末哥攻打礼义山城(今渠江东北,俗称三教寺寨),曳剌秃鲁雄攻打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西),同时命南宋降将杨大渊率领大军突袭合州旧城,截断钓鱼城与诸外城之间的联系。同时,命纽璘从成都赶赴涪州蔺市(今四川涪陵西)建造浮桥,截断南宋援军。为阻止重庆宋军北上救援,他又派人在铜罗峡据险驻守。从二月到五月,蒙古大军先后攻打钓鱼城的一字城,镇西、东新、奇胜、护国等城门及外城,都被宋军所击退。

  钓鱼城久攻不下,术速忽里又建议坚城久攻不下对蒙军不利,不如只留下少量军队围困钓鱼城,主力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与忽必烈等率领的大军会合,一举消灭南宋朝廷。术速忽里的主张遭到骄横的蒙军将领的反对,他们坚持攻打钓鱼城。蒙哥汗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决心继续攻打城池。

  蒙军大举入川,南宋虽然采取了救援行动,但救援钓鱼城的宋军却被蒙军所阻拦,始终没能抵达钓鱼城。尽管如此,被围困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旧物资充足,将士们也斗志高昂。相形之下,蒙军的状况却很糟。金军士兵水土不服,加之天气酷热难耐、疾病横行,士气低落。六月初,四川副使吕文德率领上万艘战船,溯江而上,与蒙军激战后进入重庆。后来他又率领一千多艘战船沿嘉陵江北上支援合州,但不幸被蒙古将领史天泽击败退回重庆。天气炎热加上瘟疫流行,蒙军的战斗力被大大削弱。王坚多次趁机夜袭蒙古营寨,骚扰蒙军。蒙军加紧攻城,仍不能攻破,蒙军前锋元帅汪德臣在夜袭中被击伤死去。蒙哥汗十分震怒,命士兵在东新门外建造楼台,窥探成内虚实。七月二十一日,蒙哥汗亲自指挥攻城被飞石击伤,于二十七日死于军中。蒙哥去世后,蒙古贵族为了争夺汗位发生火并,身在湖北前线的忽必烈也匆匆北还,争夺汗位。

  蒙古大军是怎样围攻钓鱼城的?

  蒙哥率领大军入川,同时派遣诸王及将领阻断援军。1259年二月七日,蒙军攻打钓鱼城一字城墙。九日,蒙军又对钓鱼城镇西门发动猛攻,但没有攻克。这一天,蒙古东道军史天泽也率领部下参与到攻打钓鱼城的战斗中。三月,蒙军连续攻打钓鱼城城东的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小堡等各处,但都在守城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下,宣告失败。四月三日起连续降雨20天之久。二十二日初晴,蒙军偷袭护国门未能得逞。第二天深夜,终于攻破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但被钓鱼台守将王坚率众奋力夺回。宋理宗得知后,下诏嘉奖合州军民。

  钓鱼城之战中双方士兵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驻守钓鱼城的宋军,因为城内物资充足,士气依然高涨。一天,宋军守军把两尾重达15公斤的鲜鱼以及上百张蒸面饼抛给城外蒙军,并送信给蒙军,声称即使是在围困钓鱼城10年,蒙军也没有办法攻下钓鱼城。相比之下,在城外的蒙军情况就糟糕很多。蒙军长时间屯兵城下,当时又正值酷暑季节,蒙古士兵本来就畏惧酷热潮湿,加之水土不服,致使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肆虐,情况十分严重。

  大开眼界

  这一战是我国战事史上着名的防御战,钓鱼城军民凭借地形优势,坚守城池,顽强抗击,成功击败了蒙古铁骑的围攻。钓鱼城的防御体系作为山城防御的代表,对当时和后世的防御战都有着很大影响。

本文标签: 宋朝合州之战
版权声明:

《 合州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15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