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三国里武艺虽高但是总犯二的名将是谁?

三国里武艺虽高但是总犯二的名将是谁?

时间:2022-06-05 15:57:19

  三国里武艺虽高但是总犯二的名将是谁?他就是夏侯渊,不过虽然他关键时刻犯二是不争的事实,但曹操却并未过多的责罚他,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一起看看吧。

  定军山一战

  定军山一战,是刘备与曹操为了争夺汉中归属权展开的一场激烈争斗,同时这一场战役也是夏侯渊生平最惨烈也是最失败的一场战役。不过在当时的战略条件下,夏侯渊的失败倒也并非是全部的主观问题。

  当时曹兵的后备粮仓天荡山一带已经失守,夏侯渊手下的守备部队不仅要与恶劣的环境条件作斗争,更要克服饥饿和恐惧带来的心理影响。更不用说此时刘备阵中还有法正黄忠坐镇。

  在武力上,黄忠位列蜀军五虎将,虽然已经六十有余,但凭借一手好功夫仍不逊色夏侯渊多少,更不用说还有个出谋划策的法正,夏侯渊再厉害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群殴。

  不仅在军队实力上处于困境,在自己的武勇和智谋实力对比上也落了下风。不过在刘备率军攻打定军山一年有余后,夏侯渊依然凭借着自身的实力、依托定军山的地形地势、凭借曹操的后军及时支援,倒是与刘备打了个有来有回。


  虽然没占多少上风,但好在保住了定军山。此时眼见硬拼定军山不下,法正给刘备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让黄忠每日安排士兵在城下叫骂,但是就是不跟夏侯渊起直面冲突,相当于敌进我退敌疲我扰。

  夏侯渊也摸不清这其中刘备下了什么套,还以为是刘备怯战只敢逞逞口舌之威。关键坏事就坏在夏侯渊对自己太过盲目自信,一个晚间独自率领着军队偷袭刘备的联营,企图一举化解定军山的危机。

  可此时的他才知道刘备是故意设下圈套等他来钻,就这样夏侯渊在这一场战役后不仅丢掉了定军山,更让自己的人头搬了家,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夏侯渊的软肋

  综合来看,夏侯渊的身上有着许多软肋,这些问题和缺点或多或少对他的死亡造成了影响。依我看来,夏侯渊的死亡还是因为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和软肋导致的。

  当时在曹操平定汉中后便派夏侯渊镇守,当时有一个江湖谋士告诫曹操夏侯渊为人轻浮,做事没有章法不值得信任,可曹操向来对他人的建议和想法驳斥。

  当初华佗要为曹操切除脑子中的瘤,却被曹操怀疑要谋害自己,最终处死一代名医,所以当初面对江湖术士的一番言论,曹操并未放在心中,对于曹操来言,他本身就是一个急性子,干什么事情雷厉风行、风风火火。

  夏侯渊的这些弱点在曹操看来或许正是优点,前文我们也说到即使夏侯渊在面对绝对的困境和劣势,夏侯渊仍旧与刘备的蜀军周旋对抗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并未在短短数十日内溃败。

  这就证明夏侯渊在个人能力以及战略规划上是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的。不过与其说夏侯渊在战场上容易犯二,倒不如说他是太过急功近利。

  凡事还没考虑清楚便要闷着头去干,所以夏侯渊往往在面对一些爱动脑子的谋士或将领大多都要吃大亏。在面对法正的计谋时,夏侯渊所有的弱点又全都在刘备大军面前展露无疑。

  他知道自己被曹操特殊对待,所以他更想证明自己、立下赫赫战功堵住那些说闲话的人的嘴,也正是如此他才在应该选择防御退守的关键时刻,急躁冒进,被急功近利所驱使、被愤怒心态控制。

  完全没有分析到当前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最终才导致自己走向了灭亡。

  归根结底,夏侯渊武功之高不容置疑,但是因为自己感性大过理性的思维,让自己的软肋被当成敌军作为突破点而使缺陷无限放大。不过在夏侯渊死后,他的四个孩子却个个身怀绝技,为大魏征战沙场、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

本文标签: 三国赵云
版权声明:

《三国里武艺虽高但是总犯二的名将是谁?》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66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