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卫子夫的结局为何这么惨?儿女惨死,绝望自尽

卫子夫的结局为何这么惨?儿女惨死,绝望自尽

时间:2022-05-30 16:19:10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卫子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凭借卑微的歌女出身,卫子夫却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并且一宠就是大半生,还成为了皇后。

 哪怕汉武帝的后宫新人辈出,姿色杰出的女子无数,卫子夫仍然是后宫第一人,因为她除了汉武帝的宠爱,还有强大的娘家做后盾。

 她的弟弟卫青,她的外甥霍去病,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以他们的功勋,足以保的卫子夫的地位安稳。

 也难怪很多人都觉得卫子夫幸运了,事实上,当时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时还有一首《卫皇后歌》,歌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足以看出当时卫子夫的影响。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故事的下半场,充满了鲜血与眼泪。

 卫子夫的结局,并不好,她前半生有多幸运,后半生就有多凄惨。

 曾经,卫子夫内有汉武帝的宠爱,外有卫青霍去病做强大后盾,地位不可撼动;后来,随着年老色衰,她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宠爱不再,然而她也依旧是尊荣的,因为娘家给了她强大的支持。

 后来,随着霍去病和卫青的相继去世,卫子夫就连娘家的助力也没有了。幸好,卫子夫也不是白白在宫里混了那么多年,她宠辱不惊,凭借着公正的态度做事,而这份聪慧,让她在卫青霍去病去世的17年里,仍然得到汉武帝的礼遇和尊重。

 如果这一生,早点结束就好了。这样,或许卫子夫就不用面对后来的残忍了。

 虽然卫子夫凭借处事公正保持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然而皇家依然是一个充满阴谋的地方,并不是说你不去害别人,别人就不会来害你。

 卫子夫和她的儿子刘据,就遭到了这样的陷害。

 汉武帝晚年,身边围绕了一些奸臣,如江充苏文等人,他们时常在汉武帝面前说太子刘据的坏话,虽然卫子夫对此很忧心,然而刘据始终认为,只要自己行为不出错,汉武帝就不会轻易处置自己。

 然而江充等人却不会这样算了,因为一旦刘据登基,他们势必会被处置,于是,先下手为强,他们先陷害了太子刘据。

 江充等人诬陷刘据以巫蛊诅咒汉武帝。那时候,汉代皇室对巫蛊很忌讳,前皇后陈阿娇,就是因为用巫蛊陷害卫子夫,才惨遭被废的下场。而江充用巫蛊来陷害刘据,让刘据愤怒又慌张。

 刘据在自辩无门的情况下,听从老师石德的建议,决定起兵反抗,因为刘据能调到的兵马有限,在和卫子夫商议以后,卫子夫同意让刘据用皇后的名义调兵。刘据集结了军队,杀死了江充。

 刘据的本意是扫除奸臣,可是他起兵的行为,又无异于谋反,毕竟江充当时代表的是皇上。汉武帝起初并不相信儿子谋反,派人去询问,然而那个人却因为害怕去刘据阵营,回去向汉武帝谎称,太子刘据一心想要谋反,要杀死自己。

 于是,父子俩就这样失去了解释的机会,以为儿子要反了自己的汉武帝,派兵镇压刘据,最终刘据兵败自杀。

 而因为在太子起兵的时候,卫子夫出动了皇后御玺帮刘据召集军队,也算是从犯。汉武帝也收走了她的皇后御玺,一方面卫子夫无法自证清白,另外一方面,在这场祸乱里,她的儿子女儿都已经冤死,身为母亲,她又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

 在悲伤绝望之下,卫子夫以死明志,一生善良敦厚的她,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最终结局会是如此悲凉,不仅夫妻反目,还儿女惨死。

 卫子夫死后,苏文等人将她装在小棺里,葬在长安城南桐柏亭。一生尊荣的皇后身份,到最终死的无比凄凉。

 后来,当一切渐渐平息以后,汉武帝也慢慢触摸到当时的真相,知道刘据是被陷害以后,被逼无奈才奋起反抗的,他为刘据建立思子宫,他为刘据平反,却没有为卫子夫平反过,他死后,也没有选择和卫子夫合葬。

 直到后来,刘据的孙子刘病已登基,成为汉宣帝,才终于为卫子夫平反,并且用皇后之礼将她重新安葬,此后,西汉皇帝每年都要去拜祭她。

 

本文标签: 卫子夫汉朝
版权声明:

《卫子夫的结局为何这么惨?儿女惨死,绝望自尽》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06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