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如果诸葛亮成为皇帝,蜀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如果诸葛亮成为皇帝,蜀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时间:2022-05-27 16:42:18

  蜀汉,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今天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公元223年,刘备弥留之际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是把诸葛亮一顿夸,然后说帮助辅佐刘禅,如果刘禅不中用的话,可以取而代之。

  我们都知道蜀汉是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那么如果诸葛亮取代刘禅称帝,能改变结果统一天下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已经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

  我们先了解一下刘备去世之前的情况:蜀汉鼎盛时期,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两个要地。为什么说这两个地方是要地呢?诸葛亮当年提出的“隆中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刘备占据荆州、益州。

  荆州在当时处于战略要地,可北上、可东防,对魏国和吴国都能起到极佳的防守作用。

  另外一点就是荆州的资源比较丰富,打仗靠的是什么,一是人、二是钱,无疑荆州是一个最佳的战略区域。所以,刘备听信诸葛亮抢先占了荆州。

  而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可想而知其重要性。守住益州这个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蜀国形势稳矣!可以说诸葛谋天下的布局还是非常有一套的。

  但后来关羽大意失去了最关键的荆州,并且关羽与张飞都战死,对于蜀汉来讲是极为重大的损失。

  尤其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了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夷陵之战”,以战败而告终,蜀汉彻底进入衰败时期。《三国志》: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分析了这么多,就是说以当时的情况,诸葛亮接手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已经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状态。

  刘备死后,南中地区不是叛乱就是叛逃,纵使诸葛亮再有谋天下的本事,也无法力挽狂澜,如果他在此时取代刘禅称帝,则会失去更多的民心,想统一天下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其次,诸葛亮“谋事”的本领高,但“谋人”却不行。

  直白了说,诸葛亮可以是一位能臣,但却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

  帝王之术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至少要有较大的格局,即使这个人有缺点,但只要对朝廷、对国家有好处,那也要用。显然诸葛亮做不到这一点,他做事讲究“原则”,如果违背了他们思想观念,轻则不会被重用,重则被杀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资治通鉴》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马谡固然有错,但罪不至死,诸葛亮却不念其功劳和才能,只因为一次的失误便砍了他的脑袋。“威”是立下了,而有能之士也不敢冒然使用自己的计策。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诸葛亮凡事都亲力亲为的原因,一是他不信任别人,二是别人不敢“担当重任”,弄不好就会掉脑袋的差事,自然没人愿意去做。

  马谡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其中还有很多文官武将都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与重用,甚至很多直接用计杀了。以至于蜀汉后期出现人才“断档”的情况。老的老、死的死,剩下的大多都是平庸之才,偶尔几个像姜维蒋琬出色一点的人才,也没有提供给大权,始终把持在自己手中。

  而反观魏、吴则是人才济济,这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何蜀汉早早被灭掉了。可以看出,即使诸葛亮自己称帝也改变不了蜀汉的命运,以一人之力,又如何得天下呢?

本文标签: 诸葛亮三国
版权声明:

《如果诸葛亮成为皇帝,蜀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25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