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襄樊之战关羽战败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襄樊之战关羽战败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时间:2022-05-27 16:41:27

  关羽是汉末三国猛将,武艺高强,因为忠勇无双,被尊为“武圣”,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这是关羽一生中的巅峰之战,也是关羽的败亡之战,这一战,关羽全军覆没,丢失了荆州,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么,关羽败亡,是由五个原因造成的,这五个原因,只要少一个,关羽也不会死,而这五个原因偏偏都赶在了一起,这是不是巧合呢?

  首先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经过,他是在什么时候发起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称汉中王,封镇守荆州的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随即,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这是非常快的,也就是说,刘备的任命书一到,关羽就开始北攻樊城了。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那么,刘备并未让关羽北攻樊城,关羽有权力发动“襄樊之战”吗?

  有,因为,此时的关羽已经“假节钺”了,假节钺就是可以代表君王对外征伐,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关羽开始打樊城,势头迅猛,樊城守将曹仁挺不住了,向曹操告急,曹操立即派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督七军三万多人救援樊城,庞德随行,结果,这时老天下了一场连绵秋雨,秋雨导致汉水泛滥,于禁的七军被淹了,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于禁七军,于禁和庞德被擒,全军覆没。于禁被擒后投降了关羽,庞德不降,被关羽斩杀。

  这时的关羽,水淹七军,一时间,威震华夏,曹操吓得都要迁都了,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就在这时,司马懿蒋济献计,让曹操勾结孙权,从背后偷袭荆州,于是,孙权和曹操一拍即合,孙权行动了,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

  曹操和孙权一联合,孙权背地里捅了刀子,关羽荆州一丢,也迅速走向了败亡。

  这里面,有五个原因,导致了关羽的败亡,这是哪五个原因呢?

  其一,曹操勾结孙权,关羽腹背受敌。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这一个原因,是关羽没想到的,他没想到孙权会撕毁孙刘联盟,在背后下黑手,导致关羽没有防备。

  其二,镇守上庸的刘封孟达不发兵救援关羽。

  《三国志 刘封传》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关羽开始打樊城,打不下来的时候,曾让刘备的义子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但是,这两个人不听关羽的命令,以山城初附,还不稳定为由,拒绝了。这一原因,导致关羽没有了预备队。

  其三,镇守江陵的守将糜芳和士仁,背叛了关羽,投降了孙权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谁能想到,这个家伙会背叛关羽,去投降孙权?糜芳和士仁投降关羽,导致关羽丢失了大本营,没有了后勤补给。

  其四,刘备没有发援军。

  关羽打樊城,前后打了好几个月,可是,刘备和诸葛亮,没有派一兵一卒,也没有派使者来了解情况,导致关羽没有了援军,一直疲劳作战。

  其五,曹操的援军源源不断,加强了兵力。

  关羽打樊城时,曹操最先派于禁和庞德,救援樊城,于禁和庞德败了之后,曹操派了徐晃增援,在这同时,曹操害怕徐晃打不过关羽,还派张辽也来增援,在张辽援军赶来的路上,张辽还没到樊城前线,徐晃已经击败了关羽。

  《三国志 张辽传》记载: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

  可以说,这五个原因,彻底导致了关羽败亡,如果少一个,关羽也不会死,非常可惜,这五个原因,奇怪的是的,都被关羽赶上了,这不得不令人感到奇怪和遗憾。

本文标签: 关羽三国
版权声明:

《襄樊之战关羽战败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23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