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楚汉争霸之时,是谁改变了天下大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信使!

楚汉争霸之时,是谁改变了天下大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信使!

时间:2022-05-26 16:40:58

 楚汉争霸之时,是谁改变了天下大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信使!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公元前203年,楚汉之战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当时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相继被楚军俘虏。

 无奈的刘邦只能退守荥阳、成皋一带,收集散兵。

 收集完散兵的刘邦,随后更是被项羽所帅楚军。

 围困在荥阳城内长达一年之久,刘邦所属汉军的粮草通道也掌握在了楚军手中。

 这时萧何从关中派来一支人马,而韩信也带来军队相助刘邦。

 正因为此刘邦以攻代守,一边守住了荥阳,一边排出少量军队拖住了项羽楚军的主力。

 随后韩信便开始从北方逐步,收复魏国和燕国以及赵国所属国土。

 但在此时楚军的实力依然要比汉军的实力强得多。

 当刘邦为此忧虑之时,陈平献计,派遣细作入楚营。

 散播亚父范增钟离昧,因功劳最大,却不能裂土封王的谣言。

 谣言更是声称他们早就和刘邦相约,未来会找机会共同消灭项羽。

 以便瓜分楚军所占据的土地。

 谣言果然引起了项羽的猜忌。随后疑心下的项羽,便领兵将荥阳围得水泄不通。

 但楚军连续攻打了三日荥阳城,城门依旧防守森严,项羽对此十分焦急。

 另一边张良向刘邦献计:项羽久攻不下,我们可以派人和他讲和。

 项羽必定答应,到时再用陈平之计,离间他们君臣的感情,被围困的局面自然可解。

 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派信使隋何前往楚营去游说项羽。

 隋何见了项羽后声称:刘邦对于被封汉王很是满足,并没有和霸王分庭抗礼的想法。

 今派臣子前来,是想与霸王讲和,各守疆土,共享富贵。

 彼此可以,以荥阳为界,确立楚汉各自的疆土。

 当时的项羽考虑到刘邦势力日益强大,韩信又善于用兵。

 再打下去,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如就此休养生息,日后再伺机而动。

 但在项羽召集范增商量此事时,范增却说:这是刘邦所施的缓兵之计。

 和谈是他为了拖住战局等待韩信的援兵。

 现在正应该猛攻快打,把刘邦消灭,然后再掉过头去剿灭韩信。

 犹豫中的项羽再度召见信使隋何,并对他说:你先暂且回城,容我考虑一二,再去通知你。

 信使隋何见此情景,就明白必定是范增从中作梗。

 于是隋何便对项羽说:在此关键时刻,霸王应该自己拿主意。

 左右的话,恐有私弊。无论是战胜也好,战败也好。

 别人当的不过是楚国的官或是汉国的官,而霸王您又将怎样呢?

 而且汉王并未穷途末路,韩信的几十万大军随后就来。

 到时内外夹击,霸王的楚军必定兵疲粮尽,那时您必定追悔莫及。

 我是替霸王考虑,不如就此化干戈为玉帛吧。

 如此汉王必然会感念于您的恩情。霸王千万三思,不要被左右出卖啊!

 项羽听了隋何的劝说,果然心动。项羽对他说道:你说得有理,我决定了。

 你先回去我随后便派人进城与刘邦议和。

 就这样项羽派手下大将子期,前往汉军营与刘邦议和。

 在刘邦和张良以及陈平一干人等,见到议和的虞子期以后。

 他们便大献殷勤招待对方,同时还问起范增的近况。

 在刘邦等人的殷勤招待下,虞子期饮酒大醉。

 酒醒后的虞子期被带到刘邦的密室,商议议和具体事宜。

 途中刘邦借故离开片刻,随后虞子期在刘邦的密室中翻看秘密文件时。

 发现了一封伪造地,范增写给刘邦,里应外合共破楚军的信。

 议和完毕后,回到楚营的虞子期便将发现告诉了项羽。

 这时范增还在催促项羽攻击刘邦。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话拒不听从。

 范增无奈感到天下大势已定,便以自己年老为由,向项羽请辞回乡养老。

 就这样项羽失去了智者范增,而范增却在回乡的途中,背疮发作,愤懑而死。

 虽然对项羽和范增的反间计,是出自陈平之手、

 但信使隋何在其中,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隋何虽名不见经传,却证实了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本文标签: 汉朝隋何
版权声明:

《楚汉争霸之时,是谁改变了天下大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信使!》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499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