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在唐朝个矮也有罪?为什么个子矮的人要被抓起来?

在唐朝个矮也有罪?为什么个子矮的人要被抓起来?

时间:2022-05-21 10:23:41

 在唐朝个矮也有罪?为什么个子矮的人要被抓起来?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众所周知,我国国人的身高大概随着纬度的从高到低依次递减,所以南方人的身高平均相对就比较低。

 而道州这个地方的百姓身材格外的矮小,或许是因为古代地处偏僻,食物和医疗水平都不尽如人意的关系。

 如果你是大唐时期的道州子民,又碰巧长得比较矮小的话......

 那么你极有可能,会成为千里之外,长安城里高官贵人们的玩物。

 因为一向以开放包容形象出现在世界印象中的大唐王朝,其实保留了许多非常野蛮而又不够人性的法令,比如贡人。

 这里要进贡长安的“人”,指的可不是什么婀娜多姿的美人,而是身形有异于常人的百姓。

 《朝野佥载》中就有一件案例:

 景年间,西北向长安进贡了一名女子,理由就是她身上皮肤带有独特的纹路——“隐起浮图塔庙,诸佛形象”。

 这样的人被带到长安之后,她的命运就和今天动物园里的猴子差不多了,被贵族们当做稀罕物件观赏,说不定还会被大唐皇帝作为“天降祥瑞”的代表,向各国使者展示。

 唐朝王公贵族的这种兴趣,也影响到了附近诸国。

 外国使臣来到大唐,也会主动投其所好,带来本国境内的独特人种作为礼物。

 《新唐书》中就留下了武德与贞观年间,位于东南亚柬埔寨一带的扶南国,向唐朝进贡“白头人”的记录:

 “白头者,直扶南西,人皆素首,肤理如脂。居山穴,四面峭绝,人莫得至。”

 按照史书中的描绘,这群被进贡的白头人,很可能是一个不为世俗所容,因此隐居在深山之中的白化病人家族。

 结果反而被当成向唐朝献媚的礼物。

 此外,一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部落,即便长相身材与常人无异,也会因为“罕见”这个因素同样成为献给大唐的观赏礼物,史载:

 高宗咸亨年间,日本使臣就已经将国内的虾夷人带来唐朝宫廷表演。

 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回纥专程从巴尔喀什湖一带抓来4个葛逻禄人进贡长安。

 收复河西的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也把两名吐蕃妇女连同四只青鹘鹰和两匹马作为延庆节的礼物送到长安。

 而大唐的道州,需要向朝廷进献的“贡人”,正是当地身材矮小的百姓。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送进,号为道州任土贡”。

 没有任何的理由,一个昨天可能还在和家人谈笑风生的良民,今天就被官府选为皇室取乐的玩具,从此远离亲人,踏上再不可能回还的旅行。

 “老翁哭孙母哭儿”,白居易朴实无华的文字,看来却是字字泣血。

 笼罩在道州城上空的阴霾,还是遇到了太阳。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一位叫阳城的新刺史,在道州上任了。

 阳城当初踏入官场,其实正是因为深受《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所饰演的那位宰相李泌的赏识。而道州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也深深刺痛了这位“直臣”的心。

 又是新的一年,唐德宗十分奇怪:怎么过了这么久,道州进贡的侏儒还没送到?

 皇帝的使者来了一拨又一拨,不料阳城还是岿然不动,只是给德宗皇帝上了一道奏章:

 微臣按照《六典》里的规矩办事,地方上有的东西就进贡,没有的就不进贡。

 陛下您要我们道州进贡“矮奴”。但道州只有“矮民”,没有“矮奴”!

 “城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唐太宗时,占婆国进献白鹦鹉和五色鹦鹉。

 可这些来自南方的鹦鹉,习惯不了长安的气候,唐太宗便下令将它们都送还本国。

 “又献五色鹦鹉、白鹦鹉。数诉寒。有诏还之。”——《新唐书 南蛮传》

 鹦鹉学舌,尚且可得到帝王的同情,道州的百姓呢?

 阳城的奏章,触动了唐德宗内心的柔软之处。

 德宗降旨,从此取消道州进贡侏儒的旧例。

 当皇上的旨意传到道州,百姓是何等的欢呼与感动,我们已经不能得见。

 但白居易在诗文中,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场景: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即便过了许多年,道州的百姓提到阳城刺史,都会不由自主流下眼泪。唯恐子孙后代忘记阳城的恩德,家里生了男孩,大多都以“阳”为名。

 那大唐的其他地方呢?那些没有阳城的地方呢?

 

本文标签: 唐朝白居易
版权声明:

《在唐朝个矮也有罪?为什么个子矮的人要被抓起来?》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327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