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清朝军队人数到底有多少 最大规模是多少人

清朝军队人数到底有多少 最大规模是多少人

时间:2022-05-15 09:30:37

  对清代大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的大军人数,所达到过的最大规模是多少?

  一个国家的大军的人数多少,不是统治者想有多少就有多少,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

  一般来说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人口基数,二是国家财政收入,三是国家当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

  我们了解,大军的一般士兵由男性组成,虽然有木兰从军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真正上战场还是男子。

  不但是男子,而且还必须要壮年男子,儿童和老年人是不能上战场的,那叫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

  强壮年男子的数量受人口基数限制,他不是工人做鞋子,想做哪个尺码的鞋,优先生产就可以了,取决于自然规律。

  大军多少,还要跟国家的财政收入挂钩。

  因为军人要发军饷,军人要吃喝拉撒、进行训练都需要产生费用。

  有那么多大军,就要有相匹配的武器装备,也需要投入。

  而且武器装备是会老化的,需要时常更新,同样需要投入。

  所以说,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军费,没有军费,就无法养活那么多大军。

  在农耕社会,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农业收入多少不仅取决于土地多少,还取决于劳动力多少。

  都去当兵了,没有当打之年的劳动力种地,生产力低下,百姓温饱就解决不了,社会就会出现动荡。

  所以大军的人数不是随意的,是要视情况而定。

  而且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内部稳定,外部又有一个良好国际环境,大军规模就不需要那么大。

  那么,清代时期有多少大军?

  古代户籍制度不健全,明末清初没有人口普查,人口数量众说纷纭,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

  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 ,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代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

  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 。

  因为没有精准的人口普查,历朝历代中国的人口数量都是估计的。

  直到清代快要灭亡的时候,才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普查。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定下时间表:1908年颁布调查户口章程;1909年调查人户总数;1911年调查各省人口数。

  最后得以汇总的各地上报人口总计6269万户,人口3.4亿。

  该数据被民国学者认为明显偏低,但已经是意义重大。

  古代的兵民比例是多少呢?

  洪武二十一年,全国户籍为1065万,人口为5990万。

  大军情况如下:

  卫所分为京营军(保卫京师),有48卫,约28万人。

  地方卫所分为九边和沿海两大类:九边地区约170个卫,兵力超过百万。

  沿海有54卫、99所、巡检司353处、烽堠997个,兵力约40余万。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正规军的兵力已经达到191万之多。

  到了明末,国家局势动荡,财政陷入困境,明军连军饷都发不出去。所以尽管内忧外患,却养不起大军。

  崇祯时期,全国正规军的数量在145万左右。

  那么,明代时期的兵民比例是多少?

  朱元璋统治时期,人口5900万,大军总兵力190万左右,大军人数占人口总数的3.%左右。

  明末人口按照一亿、兵力145万,大军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

  那么,清代时期全国大军总兵力是多少?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代乾隆年间,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总兵力约15万人;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

  总兵力为80万人。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大军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没有超过100万。

  看到这个数据之后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清代时期大军总兵力太少了。

  清代统治时期,全国人口增长很快。

  公元1700年有1.5亿左右,1779年即达到了2.75万,突破2亿大关接近3亿,1794年就达到了3.13亿,1834年人口突破4亿大关。

  而清代兵力,始终原地踏步,没有增长,士兵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25%,比例比明代低了6倍,总共规模也就是百万左右。

  为什么清代兵力一直这么少?

  清代是满族建立的,满族是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少。

  明末时期,满族人口不过百万,大军在15万左右。想要战胜人口是自己百倍,兵力是自己十多倍的汉族政权,只有精兵。

  在决定后金命运的萨尔浒之战中,明代投入的兵力是11万人,后金只有6万多人迎战。

  明清之间的另一场关键战役松锦大战中,明军投入兵力高达13万,清军投入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5万人参战。

  但是清军势如破竹,明军兵败如山。

  因为汉族是农耕民族,满族则是马背上的民族。

  从宋代开始,农耕民族就一直受游牧民族欺负,战斗力不能相提并论。

  满族人骑射技术超群,让农耕民族甘拜下风。

  明末清军唯一忌惮的大军,就是关宁铁骑,足以说明骑兵的素质,在冷兵器时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清军入主中原,让他们自信心爆棚。统治者认为,八旗兵可以以一当十。

  既然15万清军,可以将150万明军打得满地找牙,丢盔卸甲;全国保持15万大军,完全可以维稳,让大清江山千秋万代,根本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大军。

  至于那些绿营兵,朝廷原本就没有抱太大希望,就是让他们扮演地方警察的角色,以汉制汉的。

  因为满族是少数民族统治,也不敢养活一支规模庞大的汉族大军,担心他们犯上作乱,毁掉大清江山。

  扩充八旗兵吧,满族人口不多。

  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初期的时候清政府投入了3万兵力。

  第二次金川之战,乾隆调兵遣将、大兵压境,兵力不过8万。

  清缅战争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清廷总兵力也不过13万人。

  但其中一半是民夫、辅兵、后勤部队,真正准军事部队,仅7万人而已。

  中俄雅克萨之战,清军甚至只派了2500人。

  人数是八旗兵4倍的绿营兵,战斗力非常差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绿营兵打汉人杠杠的,一旦对外,就没有了本事。

  在乾隆年间进行的关键战役中,很多是绿营兵被打得捧头鼠窜,乾隆迫不得已才派两广总督福康安率领八旗兵上阵。

  只是到了雍正时期,绿营兵在年羹尧岳钟琪的率领下有了出彩表现。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风光不再,不得不靠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来力挽狂澜撑场子。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清代所依赖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战斗力江河日下,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形同虚设。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个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大军,离它灭亡的日子还会远吗?

  有人说清代晚期有近千万大军规模,这一点根本不现实,不是没有兵源(二战时德国8000万人口就动员了近千万大军,苏联一亿多人口也动员了1000多万人口)。而是没有养活这支大军的军费。

本文标签: 清朝军队
版权声明:

《清朝军队人数到底有多少 最大规模是多少人》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22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