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关羽被徐晃大军击败,是因为自己建的防御工事?

关羽被徐晃大军击败,是因为自己建的防御工事?

时间:2022-06-11 16:24:16

  首先,徐晃之所以能赢关羽,从客观原因上说,是徐晃得援之后兵力应该多于关羽,而关羽虽挟大胜之势,但征战良久,已经是疲军。且徐晃射入孙权将袭荆州的消息,虽然关羽军未必相信消息真实,但军心受到影响是一定的。而从主观原因上说,则是徐晃高超的战术和指挥能力,都完胜了对面的关羽。

  其次,在两军交战之前,徐晃的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双方胜负的关键。那就是力排众议,不因为曹仁的身份和危险处境,第一时间前去解救。而是等待援军到来实力充足了,才开始进行作战。这里面徐晃要特别感谢赵俨的力挺。为什么说这里是胜负的关键呢?如果徐晃因为怕曹仁遇害樊城不保而匆忙带着新兵蛋子去救,其时水潦尤盛,只会被士气正高的关羽轻松吃掉,如果少了徐晃这股力量,后来的援军实力又不如关羽了,再被关羽吃掉。

  于是就成了添油战术,让关羽轻松围城打援。甚至徐晃如果被灭,极有可能导致襄阳樊城守军士气崩溃,让关羽轻松拿下二城。徐晃在得援之后,开始向关羽的包围圈进发,此时洪水也开始逐渐退去。首先要攻打的是偃城,徐晃假意要截断偃城之敌的后路,使关羽军惊惧而烧屯撤走。据城之后作连营,一反常规,营盘直顶关羽包围圈的防守工事,相距不到三丈。这样就给本就疲惫的关羽军施加很大精神压力,可谓睡不得安枕。

  除此之外,徐晃可以借此更方便地作地道与曹仁取得联系,坚定樊城守军的意志。尔后十二营援兵皆至,并用孙权背盟的消息扰乱了关羽的军心,徐晃开始发动了总攻。先是声东击西,扬言攻围头,实际上主攻四冢。在防备不足的情况,面对徐晃的攻势,四冢守军渐渐坚持不住了。这样就逼迫关羽不得不动用有限的机动兵力,离开坚固的防守工事,前往支援。这就是攻敌必救,然后引蛇出洞。

  接下来,就是这场战事最精彩的部分。面对关羽的来援,早有准备的徐晃迎头痛击。兵力仅五千的关羽自然不敌,败退回本营。要说关羽军的最大也是唯一的优势,也是拉近双方实力差距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关羽设下的重重防守工事。如果徐晃正面强攻,先不说攻不攻得下,损失必然惨重。而徐晃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追着关羽败兵的屁股一齐冲进了包围圈。这等于把羽军败兵变成了义务为曹军趟雷的''先锋''。在己方败兵的冲击下,留守部队被打乱阵脚,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于是曹军长驱直入,将关羽的包围圈一波打穿,甚至逼得有些羽军跳河溺死。关羽只能撤围逃往汉水南岸,宣告徐晃解围行动取得成功。关羽对于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处境,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本来就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分兵既围樊城又围襄阳,游骑甚至已经深入北方。低估了二城守军的意志,同时又高估了己方的战斗力。导致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樊城一直没攻下。而在徐晃接连得到支援,兵力已超己方的情况下,仍然死抱着包围圈不放。

  虽然有防守工事之利,但是实力却分散了。五根手指只有握成一个拳头时才最有威力,越是弱势越要集中力量。解放军能以劣势兵力战胜国军,其中一个重要的战术,就是集中兵力不看重一城一地的得失,通过灵活调动,在局部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先,逐步蚕食积累胜势。而关羽恰好是反其道行之,明面上看似围城又打援,实际上是被二城捆住了手脚。面对徐晃的出招,只能被动呆板地应对。处处落入徐晃的算计,反被徐晃各种以多打少,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本文标签: 三国徐晃
版权声明:

《关羽被徐晃大军击败,是因为自己建的防御工事?》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91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