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为什么说襄樊之战是改变了三国格局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襄樊之战是改变了三国格局的一场战役?

时间:2022-05-31 15:53:00

  刘备也是倒霉,辛苦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积攒起来这么大的家业,结果被自己的兄弟关羽一把梭哈,全部输在了荆州。

  关羽打襄樊之战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不过造成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备这辈子甭想一统天下了,做做梦还可以。

  关羽打襄樊之战,主要是因为立功心切。

  都是同时间出来混的,张飞赵云在打益州和汉中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关羽蹲在荆州已经蹲守了六年多的时间了,他心里着急啊。虽然守荆州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换任何其他人也就算了。可是关羽的战斗力多强悍啊,他哪里是闲得住的人?能闲六年多时间,一点仗都不打,这已经是奇迹了。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

  所以趁着刘备打下了汉中,刘备集团正是最辉煌的时候,关羽发动了这场襄樊之战。他认为刘备夺取天下,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就应该趁热打铁。

  当然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手痒痒了,既然曹操在汉中受挫,那么他在荆州自然也会士气低落,正是灭亡曹魏的最好时期。

  关羽想要给刘备一个惊喜,等打下襄阳和樊城以后,再告诉刘备自己的丰功伟绩。所以在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居然没有跟刘备通个气儿。

  其实当时就算跟刘备说了这件事,刘备也没法子去援助关羽,为什么呢?因为汉中之战,虽然赶走了曹操,却也把刘备给打残了,他的人马需要休整。关羽心想着,不用大哥的帮忙,自己也能搞定一切。他目中无人的形象再次彰显了出来,从而发动了这场无脑的战争。

  襄樊之战刘备看不到,孙权可是看得一清二楚。由于想要给哥哥一个惊喜,所以关羽没有把发动襄樊之战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告诉刘备。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带兵出征了。这要换成别人,早就把关羽给宰了。可刘备知道关羽的忠心,世人都知道关羽是不会背叛刘备的。刘备不知道这场战争,但是孙权却能够看得一清二楚。他距离关羽实在是太近了,隔三差五就派人去探听最新消息,跟狗仔队一样。

  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三国志》

  孙权认为,这是夺取荆州最好的机会了,所以他就派人死死地盯着关羽。只要关羽带着荆州兵北伐了,那么孙权就有机会偷袭荆州了。

  孙权先让吕蒙装病回家,再让不知名的陆逊前去顶替吕蒙的位置。陆逊成天给关羽写拍马屁的信,表示自己只是个读书人,屁事儿都不会干,孙权那小儿非要让我来做大都督,我对关将军您啊,那是一百个佩服。

  就这么着,成功俘获了关羽的心。关羽觉得陆逊很友好,又是个没什么用的白面书生,恰好吕蒙又生病滚回家了,所以他把荆州精锐都给调走北伐了。

  结果万万没想到,吕蒙紧跟着就偷袭了荆州城,夺取了南郡和公安,关羽没了大后方,荆州兵的家人们又都在吕蒙手里捏着,关羽大军一夜之间全部崩盘。

  襄樊之战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反倒是荆州被人家给偷袭了。关羽这回算是输了个底儿朝天,也没脸回去见大哥了,索性就死在了荆州。  刘备集团急转直下,襄樊之战成为三国转折点。

  从当时刘备集团的表现来看,刘备夺取天下,那只是时间问题。只要荆州稳固,刘备从汉中出兵秦川之地,先占领关中,再夺取中原,一统江山之日就不远了。

  可惜这个时候荆州出了大问题,作为刘备重要的粮仓和兵源地,荆州丢了刘备当然非常心疼,此外自己的好兄弟关羽还被孙权给杀了。

本文标签: 三国关羽
版权声明:

《为什么说襄樊之战是改变了三国格局的一场战役?》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43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