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他们这么厉害的原因有哪些?

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他们这么厉害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2-05-31 15:52:21

  纵观人类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历史轨迹,战争一直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这数千年的人类战争史中,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曾有过征伐扩张的军事行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记载,当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在一举征服了花剌子模之后,没过多久又命令速不台统领着10万大军再度程西征。就这样速不态的大军一路披荆斩棘,很快便从中亚打到了欧洲。直到1241年的时候,当时的蒙古军已经穿过东喀尔巴阡山直逼向匈牙利。

  而匈牙利见状自然是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在联系了欧洲诸国之后,很快便联合起来共同组建了一支同样有10万之众的联军部队。而且,这支联军的战斗力更是十分强悍。其士兵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整支部队的装备也是十分精良(几乎每一个士兵和战马皆装备着重甲)。

  另外,欧洲各国为了确保此战万无一失,还专门推举名将科罗曼作为该联军的统一指挥官。毫不夸张地说,此战打响之前整个欧洲都感觉已经是稳操胜券了。毕竟,这些举兵来袭的蒙古士兵的装备在他们眼中简直就是破败不堪。

  除了能够实现远距离攻击的弓箭之外,无论是那些防御力极差的皮甲,还是蒙古士兵们所配备的弯刀、石骨朵和手斧等武器,这些装备在欧洲人看来根本就无法与他们的重甲骑兵相提并论。

  可战事刚一打响,当时的欧洲人才发现蒙古军队的这次西征,简直就是一场可怕的噩梦。这支集结了欧洲10万精锐的重甲联军,面对蒙古铁骑竟如同俎上鱼肉一般只能任人宰割。就连他们引以为豪的重甲骑士,同样在战场上也是如同羊入虎口,根本没有什么还手之力。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后来欧洲历史将此次蒙古军的西征称为“上帝之鞭”便能看出一二了。而此战的结果,自然也是以欧洲联军彻底战败而告终。

  而当时蒙古骑兵在欧洲战场上所用的武器,正是以短小精悍蒙古弯刀为主。据记载,这种弯刀的刀身仅有几十厘米的长度。至于其他武器装备如手斧和铁骨朵等,虽说其中有些兵器的长度比弯刀确实是要略长一些,但同样也是十分有限(最长也不过1米出头而已)。总得来说,当时蒙古骑兵配备的作战武器大都是以短兵器为主。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蒙古军队要舍弃那些能够毙敌于近身之前的长兵器,反而是将更加凶险的短兵器大量应用于战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正所谓“长则强,短则险”。换句话说,长兵器虽说确实是能做到在敌人近身之前将其击毙,但同时其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那便是一旦遇到近距离作战的情况,长兵器的杀伤力反倒会因为太长的缘故而大打折扣。而反观那些短小精悍的短兵器,此时恰恰能够发挥出其灵动的特点。

  就拿今天我们所介绍的蒙古军队来说,其军队便大都是以配备短兵器的骑兵为主。通常情况下,蒙古骑兵在作战之时,基本上都先向敌军进行一轮大规模的弓箭齐射(主要是打击敌军的先头部队,此举不仅能有效打击敌军的有生力量,同时更能达到震慑敌军挫其锐气的效果)。

  随后,蒙古大军便会让机动性极高的骑兵部队,以极快的速度冲杀到敌阵之中。一般情况下,当敌人在突然遭遇到这种风驰电掣的攻势时,基本上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会被杀得一败涂地了。

  虽说蒙古骑兵刚开始崛起的时候,当时世界各国军队中的士兵大都已经配备了防御铠甲。但是蒙古骑兵在作战时,却并没有执着于如何击穿敌人的铠甲。实战中的蒙古骑兵一般都会集中全身的力量,再运用手中的短兵器迅速向敌人猛击。

  即便敌人穿着坚固厚重的铠甲,可一旦瞬间遭到如此程度的猛烈重击,就算不死也会被震伤内脏。因此,当时蒙古骑兵的武器配置中才会出现铁骨朵、手斧和弯刀等一类短兵器。尤其是那著名的蒙古弯刀,其中更是蕴含了冷兵器时代的战场智慧。

  换句话说,要想知道蒙古骑兵当时能够纵横世界所向披靡的原因。那么你只需要找一柄蒙古弯刀仔细研究一下,便一定能发现暗藏于其中的真相。当时蒙古骑兵所配备的弯刀,其刀背极厚、刀身极窄,同时每一柄刀的弯曲度都非常符合现代力学的科学标准。

  再加上其极其锋利的刀刃,这样便能在人体上砍出大面积的伤口。而且,就算是砍到敌人的铠甲上面,也能大幅度降低劈砍的反作用力。简单来说,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防止弯刀被震飞脱手,同时还能让持刀者在短时间内进行连续的劈砍。

  当然,自古至今任何一支军队所配备的武器,皆是根据其自身的战术和战法而量身定制。无论是长兵器还是短兵器,事实上都不是克敌制胜的唯一选择。只不过当年蒙古骑兵的铁蹄纵横世界之时,他们的兵器和战法相较于世界各国的军队来说,本身在实战性能方面更胜一筹罢了。

本文标签: 元朝铁木真
版权声明:

《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他们这么厉害的原因有哪些?》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42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