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除了赤壁之战还有哪些著名的火攻之战呢?

除了赤壁之战还有哪些著名的火攻之战呢?

时间:2022-05-30 16:19:35

  三国时期有三把大火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你都知道是哪三把火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率精兵数十万南下许昌讨伐其“发小”曹操(据说俩人小时候还一起抢过人家媳妇)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这时虽然袁绍大军初战失利,但整体实力仍强于曹操太多。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趁着夜色火烧乌巢,一场大火烧尽了袁绍的粮草辎重。

  随着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绍大军军心大乱,不战自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至此袁绍大势已去,败亡已成定局。

  对峙一年多的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次战役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而决定这场战争走向的,正是许攸的叛逃,以至于火烧乌巢。一把火烧掉的不仅是袁军的粮草辎重,更是烧尽了袁军的军心,被曹操乘胜追击,袁绍败逃而亡。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相信大多数人都很熟悉。正是此次战役,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长坂坡之战后,曹操进军江陵,刘琮被迫投降,刘备南撤,江东孙权听从鲁肃建议,促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大军决战于赤壁。曹操部下军士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在船上都如履平地。

  大战前夕,吴将周瑜黄盖使用苦肉计,黄盖诈降曹操。凭着诸葛亮“借来”的东风,黄盖所率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时,数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曹操大败。

  赤壁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没有之一。

  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积攒多年的家底,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撤逃北方休养了数年之久,孙刘联盟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孙权趁曹操大败,乘胜追击,夺取领土逐渐发展壮大。

  刘备则依托于荆州,西取巴蜀之地,从屈居一隅成为了一方雄主(虽然是哭出来的)。

  可以说,赤壁之战的一把大火,真正意义上烧出来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孙权下令对荆州发动袭击,杀了关羽,也正因此事为诱因,张飞也被部下所杀,素以注重情义的刘备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便集结大军,南下攻打孙权。

  赤壁之战后,蜀国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军事实力也是突飞猛进。刘备因关张二人之死,悲愤不已,不听诸葛亮的劝阻,誓要灭掉东吴。

  反观孙权,和平谈判要求被刘备拒绝以后,他便向曹丕假装称臣,并命令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孙桓等五万人进行抵抗。

  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领数万大军,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初期东吴节节败退,但陆逊带领吴军冷静迎战,采用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之策,吸引刘备进入东吴腹地。随着战线的拉长,蜀汉军队出现运转补给上的漏洞。

  直到第二年夏天,陆逊利用高温天气,对刘备大军进行了火攻,火烧连营七百里,陆逊率军乘胜追击,此战蜀军战死数万人,刘备逃亡白帝城,被赵云率军所救。

  夷陵之战,陆逊以蜀军一半的兵力火烧连营七百里,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也正是因为夷陵之战,刘备非常恼怒,一卧不起,托孤于诸葛亮,最终命陨白帝城。

  不仅如此,夷陵一战,一把大烧光了蜀国积攒多年的家底,蜀国一统天下的目标成为泡影。

  三把大火,烧出了三大著名战役,烧出了三足鼎立。

本文标签: 三国曹操
版权声明:

《除了赤壁之战还有哪些著名的火攻之战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07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