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末世金都汴京真的是被蒙古大军拿下的吗?

末世金都汴京真的是被蒙古大军拿下的吗?

时间:2022-05-30 16:19:13

  金天兴元年(1232年)四月,蒙古大军攻打金“南京开封府”汴京没有成功,半月后撤离。就在蒙古军撤离后,汴京城内突然爆发大瘟疫,历时五十天,半数人口近百万人死亡,金哀宗出逃。两年后,金朝灭亡,哀宗自缢身亡。金哀宗将明崇祯的悲剧提前400年预演了一遍。

  大金王朝从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国到1234年金哀宗完颜守绪亡国也就是区区百余年。

  金哀宗,原名完颜守礼,也是历史上具有悲剧色彩的一位末代皇帝。他原本不是太子,非储君。皇太子完颜守中因金朝中都失守而抑郁身亡,皇太孙完颜锵也早年夭折。金宣宗无奈之下立完颜守绪为太子,将他的名字由守礼改为守绪。1223年,宣宗驾崩,完颜守绪继位,是为金哀宗。

  时大金朝已风雨飘摇,强悍的蒙古大军铁蹄奔腾,金朝的疆土日益缩减,并且,在与南宋的战事中,金朝屡战不胜,进退失据。国内朝纲松弛,官员们徇私舞弊、碌碌无为,各级官吏鱼肉百姓,盗匪猖獗,义军迭起。完全是一副王朝末路的乱象。

  金哀宗即位后采取了种种措施,欲中兴金国,他惩奸除恶,广开言路,任用抗蒙有功之士,同时遣使与宋、西夏停战修好。

  志在振兴的哀宗却没能改变金朝灭亡的历史宿命。《金史》评:“宣宗南度,弃厥本根,外狃余威,连兵宋、夏,内致困惫,自速土崩。哀宗之世无足为者。皇元功德日盛,天人属心,日出爝息,理势必然。区区生聚,图存于亡,力尽乃毙,可哀也矣。”

  天兴元年(1232年)正月,汴京大疫之前,蒙金两军三峰山之战,蒙军大获全胜,金朝名将移喇蒲阿和完颜陈和尚命殒钧州城,主力军队受到重创,揭开了金朝灭亡的序幕。

  天兴元年(1232年)三月,蒙古人对金都汴京展开进攻,大军包围了整个城池。双方展开激战,金哀宗亲自出承天门安抚将士。整整十六个昼夜,蒙军没有攻下汴京,双方总共伤亡百万人。

  蒙军知道一时难以攻克城池,双方议和,金朝送荆州曹王作为议和人质出城交付给蒙古人,并派户部侍郎杨居仁出城给蒙古人送去酒肉,这样,蒙古大军才悄悄撤走。夏四月八日,双方停战。金朝大将合喜自以为守城有功,提出大兵退却要举城庆贺。

  正当金人准备弹冠相庆、大摆酒宴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整个汴京城。

  《金史‧哀宗本纪》记载,“天兴元年五月,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按此史料计算,单日死亡患者接近两万。

  这一惨剧在《金史‧后妃列传》中也有描述:“及壬辰、癸巳岁,河南饥馑。大元兵围汴,加以大疫,汴城之民,死者百余万,后皆目睹焉。”

  著名文史学家元好问当时也恰被围困在汴京城中,亲眼目睹了汴京大疫的惨状:“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元好问当时以为是“饮食劳倦所伤”而引起的疫情。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医疗水平,导致金朝灭亡的汴京瘟疫到底是哪一种瘟疫,后世的学者多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流行性肠胃病,有人说是流行性感冒,有人认定为肺鼠疫,还有可能是伤寒、传染性肝炎或钩端螺旋体病……

  目前学界主流说法是肺鼠疫,并将其视作13世纪鼠疫大流行中的一个环节。

  当时在城中救治疫民的中医李杲在其《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患者出现发热、痰结、呼吸困难、咳嗽血痰、咯吐大量稀薄痰沫、极度疲倦乏力等全身症状,伴有惶恐易惊、意识障碍及躁、烦、乱等神经系统症状,一般十天之内必死。根据病人发病的症状看,和肺鼠疫很相似,只是死亡的时间比肺鼠疫要长几天,当代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较轻症状的肺鼠疫。

  李杲描述的当时的死亡人数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假设,一天一门出尸一千五百具,十二个城门就是一万八千,和诸多其它史料是能吻合的。李杲记载疫长“几三月”,也就是二个多月,不到三个月。

  金朝灭亡之际,汴京城俨然惨不忍睹,“途茂草长林,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杳无人踪。……见兵六七百人。荆棘遗骸,交午道路,止存民居千余家,故宫及相国寺佛阁不动而已。”

  末世金都汴京不是被蒙古大军拿下的,而是被瘟疫攻克了。

本文标签: 宋朝完颜守绪
版权声明:

《末世金都汴京真的是被蒙古大军拿下的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06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