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近代战争 > 美国南北双方都不想用战争解决矛盾,为何战争还是爆发了?

美国南北双方都不想用战争解决矛盾,为何战争还是爆发了?

时间:2022-05-30 16:17:56

  南北战争(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 ,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北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后来演变为一场消灭奴隶制的革命战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其实,当时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变革并不足以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而是那些愚蠢的政治家人为地煽动, 并过分地夸大了南北地区间的矛盾, 美国南北战争本是可以避免的。

  由于人种差异, 南方的黑人奴隶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他们住在种植园主家中, 不仅能够维持稳定的生活, 而且能够受到一定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南方的奴隶制比北方的生活方式要优越得多,而且与北方的自由工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当时的美国共和党真正关心的其实并不是奴隶是否自由, 生活是否幸福, 北方共和党真正担心的是南方奴隶主权利的扩大。特别是在墨西哥战争后, 美国在西部获得大片新的领土, 如果奴隶制继续向西部扩散, 使新加入美国的州成为蓄奴州, 那么南方奴隶主的势力将对北方共和党的权利构成巨大的威胁。同时为了建设一个强权政党, 共和党企图利用奴隶制的道德争议来打压南方种植园主势力, 进而巩固自己在中央政府的地位。

  早在南北战争之前, 其实只有一小部分北方人是支持废奴运动的, 大部分北方人并不赞同废奴主义。北方的商人担心废奴运动会激化南北双方的矛盾, 影响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 民族主义者也将废奴运动视为威胁联邦统一的危险因素。尽管他们心中多多少少都认为南方的奴隶制是罪恶的、不道德的, 但是他们对于废奴运动仍持旁观的态度, 并不主动参与其中。

  然而, 1850年逃奴法案的颁布却激起了北方人民对于南方奴隶制的强烈不满。新的逃奴法案要求北方人必须抓捕在逃的黑人奴隶, 在此期间, 北方人亲眼见证了一些逃奴因不愿继续被奴役而选择自杀的悲惨事件, 其中一位女性黑奴玛格丽特·加纳亲手杀死了自己年幼的女儿, 因为她不愿自己的亲生孩子遭受和她一样的痛苦和辱骂。

  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每解放六个奴隶就要有一个白人士兵牺牲。流血的堪萨斯就是鲜明的例子, 南方奴隶制支持者和北方奴隶制反对者涌进堪萨斯进行投票, 最终只能是暴力使更多的人流血, 而矛盾却没有得到解决。南北双方所要维护的根本权利不同, 南方各州着重强调州权, 各州有自由选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权利, 联邦政府无权干涉, 而北方则更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利, 认为国家统一高于一切。

  在林肯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后的一个月内, 以南卡罗莱纳州为首的七个南方蓄奴州相继脱离联邦, 没有给林肯任何时间去与南方谈和。南方各州认为林肯的当选就意味着奴隶制的灭亡, 因此他们必须脱离联邦, 维护自己权利。但是,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林肯虽然不赞成奴隶制, 但他并不是一个废奴主义者, 他和大多数温和派共和党人一样, 只是反对将奴隶制向西部新领土扩张而已, 并不是要彻底摧毁奴隶制。在林肯心中, 联邦统一高于一切, 南方各州为保存奴隶制而不惜分裂祖国的行为在林肯看来是不可原谅的, 北方起初应战也主要是因为南方脱离联邦背叛祖国, 并非是为了解放黑人奴隶。因此, 无论从长期因素还是短期诱因来看, 美国南北战争都无法避免。

  为什么南北双方都不希望用一场血腥的战争来解决矛盾, 但是最后战争还是爆发了?

  在整个美国南北战争前夕, 南方一直在扮演防卫的角色, 并没有主动激化矛盾。但北方资本家利用奴隶制的道德问题为借口,煽动公众情绪,推翻南方的种植园势力, 保存自己。同时北方人也逐渐意识到奴隶制是一种罪恶的制度,而新的逃奴法案让北方人彻底失望, 奴隶制不但没有自然消亡的迹象, 反而变得更加稳固,这使得北方人不得不针对南方的行为作出反抗。此外, 南方人强调州权, 北方则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利高于一切, 这种矛盾无法调和。当林肯当选总统, 南方各州相继脱离联邦后, 南北双方再也没有妥协的空间, 矛盾激化到极点,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

本文标签: 美国林肯
版权声明:

《美国南北双方都不想用战争解决矛盾,为何战争还是爆发了?》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604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