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三国名将徐晃是如何解围樊城的?曹操赞其有周亚夫之风

三国名将徐晃是如何解围樊城的?曹操赞其有周亚夫之风

时间:2022-05-28 15:44:53

  徐晃曹操帐中一员猛将,战功赫赫,击退关羽解围樊城为人称道,曹操给予评价:襄阳、樊城得以保全,是将军你的功劳啊!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起因

  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局势发生巨大动荡的一年,一是"汉中之战"保证了刘备对益州的控制,奠定蜀汉后期主要版图;一是"襄樊之战"导致荆州易手,还引发后面的"夷陵之战"。

  总的来说关羽作为蜀汉在"襄樊之战"的主将,对发动战争的时机;与盟友孙权和部下糜芳傅士仁的关系;失败后对形势的判断和撤退路线的选择都存在问题,最后荆州丢失给刘备集团的打击也是致命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在前期打出的战果。

  关羽率军围困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襄阳这个地方的重要意义非常明显,其本身可以作为荆州南部的屏障,也可以穿过南阳盆地威胁汉室所在的许县;对刘备集团来说,襄阳通过"东三郡"与汉中平原连成一片,也是《隆中对》中两路北伐关中、河洛的基本条件。所以说关羽的北伐属实是一次充满野心的大手笔。

  吕常兵力不明,反正是在关羽的监视下;曹仁岌岌可危,兵力只有数千。最要命的是关羽利用天时消灭于禁的七军,以及另外一支庞德的部队,对樊城士气的打击非常严重,对整个曹操集团造成了动荡。

  樊城守军提议弃城逃跑,满宠与诸将士沉白马盟誓,稳定了樊城的士气;曹操甚至有迁都河北和亲自出征的打算,但是被群臣劝住。徐晃、张辽赵俨徐商、吕建、殷署、朱盖等人源源不断地向樊城支援,可见关羽对曹操集团起到的威胁。

  经过

  在没遇到徐晃的时候,关羽可以说是打得顺风顺水,但是徐晃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成功挫败了关羽的攻势。当时关羽的军队屯集在一个叫做偃城(襄阳北五里)的地方,徐晃在偃城西北十里的阳陵陂。徐晃假装向偃城修筑壕沟,示意切断关羽的后路,迫使关羽放弃偃城,这是第一个阶段。

  关羽有两个军屯分别在围头和四冢(这两个地方的具体位置没有查到),徐晃佯攻围头屯,吸引关羽的注意,实际进攻四冢屯。四冢屯岌岌可危,关羽率领五千军队与徐晃交战,徐晃击退关羽,然后做出一个非常亮眼的决策:跟随关羽一同进入关羽军营,直接避开关羽设置的鹿角、壕沟等防御工事,从内部进行破坏,至少解除了樊城的围困。

  徐晃这次长驱直入的表现,可以视为硬碰硬挫败在"襄樊之战"中如日中天的关羽。虽然关羽的彻底失败是因为江东集团偷袭荆州,让关羽失去大本营,并且用攻心的手段化解关羽军队的士气,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但是徐晃毕竟还是挫败了关羽的攻势,表现得比另一个"五子良将"于禁还有庞德强上许多,保证了樊城的安稳。

  如果关羽真的拿下樊城,不至于悬军在外,而且还与魏延刘封相连,那么历史的走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徐晃在战役中的表现,还是挫败关羽的意义,都值得大书特书。

  徐晃凯旋摩陂之时,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徐晃,并设宴庆贺,慰劳徐晃。曹操举对徐晃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是将军你的功劳啊!”

  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当时诸军云集于摩陂,曹操案行诸营,不少士兵出阵围观,唯有徐晃部下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曹操叹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啊!”

本文标签: 三国徐晃
版权声明:

《三国名将徐晃是如何解围樊城的?曹操赞其有周亚夫之风》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565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