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蚩尤和黄帝为何会发起战争,目的是什么?

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蚩尤和黄帝为何会发起战争,目的是什么?

时间:2022-05-28 15:43:24

  对逐鹿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黄帝之时,一片金戈鼓鸣声。

  根据《五帝本纪》的说法,统治中原地区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于是黄帝炎帝振臂而起,像后来的曹操一样,都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结果黄帝在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打服了炎帝部落,哥儿俩重归于好。

  就在这哥儿俩互掐的同时,东方的蚩尤部落(九黎族)也迅速崛起,成了争夺帝位的种子选手。蚩尤部落在东方是很尴尬的存在,他本来是炎帝部落的后裔,生活在河南鲁山县一带,后来慢慢的独立起来向东发展,迁到了东夷地区。

  而东夷地区本来是两昊之地,到神农之时是少昊氏当家,而好战的蚩尤部落屡屡与两昊后裔发生冲突,后来甚至灭掉了两昊,自己搬到了“少昊之虚”,成了东夷地区最大的诸侯,足以和炎黄部落相抗衡。

  随着蚩尤部落的发展,势力范围发展到了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地区,与炎黄部落毗邻,成了炎黄二族在东方最大的敌,而蚩尤也大有问鼎中原之势。于是,黄帝、炎帝、蚩尤三族鼎立之势形成,先是炎帝和蚩尤打,打不过,结果炎帝又被黄帝揍了,投降了,合二为一成为了炎黄部落。

  后是黄帝和蚩尤打,才发现蚩尤的战斗力绝对剽悍,史书中对炎黄之争的记载非常简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打了三次就服了,可见炎帝是这三股力量中最弱的。插句题外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么菜的炎帝,黄帝是不可能跟他搞什么“部落联盟”的,看看后来的帝王世系就知道了,帝王贵族统统都是黄帝的后裔,炎帝后裔连影子都找不到。

  (黄帝和炎帝)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绎史》引《新书》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炎黄部落”,黄帝跟炎帝根本不是联盟,而是收编。我们天天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虽然在前面,但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名誉董事”而已,没有一点实际的权力,甚至股权恐怕都是少得可怜。之所以要说“炎黄子孙”,恐怕是黄帝为了名正言顺,毕竟,炎帝是根正苗红的“神农氏”,拉上他,自己的合法性就有保障了。

  言归正传,收服了炎帝之后,就轮到蚩尤了。对于中原部落来说,蚩尤已经属于外族,是东夷人。这就像明末时期,大明朝正在和张献忠李自成互掐的时候,强大的满清突然半路杀出来。蚩尤,就有点类似于明末时期的满清,不过,他跟中原部落是有渊源的。

  黄帝跟蚩尤的战争非常残酷,所以,遗留下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也就非常多,由此可见,枪杆子里面也藏着话语权,只有足够的强大,人间才会留下你的传说。

  蚩尤显然和炎帝不是一个量级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首先是战争旷日持久,“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从战争次数上来说,打一个蚩尤可以付出的力量,可以打十七个炎帝了。

  其次,战争的难度非常高,蚩尤部落虽然文化落后,但是战斗力强悍,更重要的是科技发达,具有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无兵”。蚩尤的战斗力非常恐怖,在诸侯混战时期,他曾经让各路诸侯闻风丧胆,被誉为“兵神”,后来蚩尤死后,天下复乱,黄帝令人画蚩尤画像震慑八万,结果“万邦皆弭服”。

  所以,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最后虽然赢了,但也仅仅是险胜而已。我们现在不知道战争的具体经过,我们知道的只是江湖留下的传说。

  传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带领的士兵都是铜头铁额,手持刀戟弓弩,威震天下。又有风伯雨师相助,风雨骤至,大雾迷途,使黄帝的士兵寸步难行。黄帝得玄女相助,授兵信神符,制指南车,使应蓄水,使女魃止雨,这才能顺利的进军。

  又使玄女作防牛鼓八十面,历经大小数十战,血流漂杵,这才打败蚩尤,最后“杀之于中冀”。蚩尤部落自此灭亡,老蚩尤被杀,身首异地,新任的蚩尤成了黄帝的臣子,为黄帝主兵,后来还担任了黄帝仪仗队成员,而同样担任仪仗队成员的还有曾经帮助蚩尤的风伯雨师:

  师旷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韩非子·十过》

  泰山本来是蚩尤的地盘,结果蚩尤战败后就成了黄帝的地盘,而蚩尤占据的少昊地盘,也还给了一个叫“少昊清”的少昊后裔。

  蚩尤部落从此消亡,其众一分为三,一部分归顺了黄帝,一部分被黄帝强制迁徙:

  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古今姓氏书辩证》

  据说,现在的邹姓和屠姓就是蚩尤的后裔。还有一部分九黎族的人,不愿意臣服于黄帝,于是向南迁入江淮荆楚地区,和当地的土著杂居相处,他们就是后来三苗族的祖先,也就是所谓的“南蛮”。

本文标签: 涿鹿之战黄帝蚩尤
版权声明:

《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蚩尤和黄帝为何会发起战争,目的是什么?》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560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