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探索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探索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时间:2022-05-27 16:50:21

  今天66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牧野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战役,在优秀的将领的带领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为当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过一些战争的胜利,为后期建立新的王朝打下了基础,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吧。

  牧野之战,在史上又被为称武王伐纣,是当时周武王联军与商朝的军队在牧野进行的一场决战。当时由于商纣王先征讨西北的黎,然后又平定东南的夷,虽取战斗获得了胜利,但是兵力也是严重的不足,加剧了阶级的矛盾,最后兵败后自焚,商朝从此灭亡。牧野之战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展现出的谋略和作战方式,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商朝从商汤灭夏之时建立,经历了六百多年的统治后,传位到第三十一位国王商纣王的时候,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在政治上商纣王花费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导致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信任飞廉等一帮佞臣,杀死了王族的重臣比干,造成了大臣诸侯纷纷叛离的情况。在军事上商纣王一直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在期间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很多的夷人,但是商军的主力都远征东夷,便造成了商的都城朝歌防守空虚,无兵可守。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的时候,重用了吕尚等贤臣,之后国力日渐强大,姬昌宣扬德教,积极的调解各国间的争端,使得诸侯纷纷向他依附。姬昌趁机统一战线,由于各国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早就已经苦不堪言了,都乐意向姬昌靠拢。

  在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他的世子姬发继位,号周武王,在武王继位后,表示继承文王的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无暇西顾的机会向东扩张,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很大的内乱。商纣王杀了他得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还有一些受牵连的贵族投奔了周国。武王从和谐贵族口中得到了不少的机密情报。得知时机已经成熟之后,武王便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结盟的诸侯一起出兵。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 ,周武王亲自率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步兵,出兵东征。在同年2月21日,周武王的军队到达孟津,与庸、蜀、羌、卢、彭、濮、微、髳等部族会合,不少其他国家的国君也亲自赶来。然而,前来阻截的商军阵形也渐渐显出了轮廓。本来斗志昂扬的士兵看到商朝的军队都是本惊吓到了,商的军队一望无边,暗无法判断具体人数,但是要远远多过周的联军。联军方面的士气瞬间变得有些低落。

  在朝歌城内,刚得到情报之后,联军便到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抵抗敌人,而且也没有战车使用,仅凭步兵,很难与战车阵抗衡,更何况周的军队士气正锐。商纣王非常震惊,仓促的武装了大批的奴隶、战俘等,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由于无兵可用,加上常年昏庸不得民心,士兵中只有很少的禁军是他的心腹,导致了最终战斗失败。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一场战争,它终结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本文标签: 牧野之战周朝
版权声明:

《探索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535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