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杨应龙为何要在播州之役中造反?《明史纪事本末》中是如何记载的?

杨应龙为何要在播州之役中造反?《明史纪事本末》中是如何记载的?

时间:2022-05-26 16:40:16

  播州土司杨氏属于以夷制夷的土司管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时期。据史记载,播州杨氏造反其实只有一次,而不是屡屡,也就是明万历年间的播州之役,相信看过明史的都知道这个战役,当时的杨应确实是造反了,他为什么要造反呢?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播州之役,也是万历三大战役之一,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大明为了镇压叛徒派出大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最终的结果就是杨应龙正在大明24万大军的围攻之下,于当年六月兵败,杨应龙自杀而结束。

  从根本上原因来讲,这是土司管理制度的弊端,大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是继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利用当地土酋管理属民,并不去改变当地的统治机构,大土司杨应龙这样的是需要朝廷下诏世袭的继任的。

  《明史》“皆因其俗,使之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无相携贰”。

  杨应龙这样的大土司只需要听从朝廷调遣,对大明表示恭顺,便可以无虑。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土司杨应龙对所管辖之民及管辖之地,拥有绝对权利,更还有自己的军队,这其实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国,虽然恭顺周天子,但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王国,更容易拥有实力与中央分庭抗衡,有明一朝中央与西南土司的矛盾始终存在,像杨应龙之前的麓川之战及之后的奢安之战,这些战事都是中央王朝与西南土司之间矛盾的体现,这些战争的爆发只需要一个偶然因素就可以,由此可见,土司世袭制度其实就是矛盾的根源。

  具体到了播州的杨氏,这个弊端越发明显,杨氏在播州建立的统治长达七百余年,经过这几百年的经营,杨氏的统治在西南地区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实力雄厚,根据史书记载,杨应龙曾多次率领播州的军队随大明军队进行联合大规模作战,而且屡建奇功,这足以证明播州杨氏军队强大的实力。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隆庆六年袭职,以从征刺嘛诸番九丝、腻乃、杨柳沟等,多却敌先登,斩获无算,先后赐金币。

  《全边略记·卷七》:应龙于隆庆壬申袭职,从征哈麻先登,多斩获,从征九丝,捕虏无算,从征杨柳沟,却地先登。先后赐金币。

  这些史料记载可以说明,杨氏在杨应龙反叛前确实对明廷有征必调,而且战功卓著,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杨氏实力确实可以和大明分庭抗衡,对于这样财力、物力充沛的土司,大明只要稍有机会肯定不会放过征讨的。

  其实,就是川、黔内部抚按之争激化矛盾,播州在大明时期处于四川、贵州及重庆交界之地,但是和四川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地处要冲,物产丰富,从大明建国以来,一直都是四川、贵州等官员相互争夺的地方,尤其是贵州的官员更是,早在嘉靖时期,由川贵总督的会堪,决定在行政划归四川管辖,军事划归贵州管辖。

  杨氏当时实力膨胀,对属下的另外五司七姓盘剥残害,贵州巡抚叶梦熊趁机上奏“历数杨应龙二十四大罪”,要求讨伐杨应龙,更于万历十九年提出要将播州所辖的五司进行改土归流。四川的巡抚李化龙则认为要以“抚”为主,这就让贵州方面的官员不满了,认为李化龙有私心,做了包庇之事。大明朝廷对于杨应龙残害五司七姓一事进行审查,如果是真的就座法当死,杨应龙当时用了二万金进行自赎,恰巧此时日本侵略朝鲜,大明朝廷征发天下兵马,杨应龙表示愿意率兵五千征倭,被朝廷释放,此次审查也无疾而终。

  这个时候,四川巡抚李华龙“引嫌求退”,后任的王继光又表示出要严厉审查杨应龙,想再次将杨应龙召回重庆“严提勘结”,杨应龙拒绝召唤,至此,四川贵州两省意见达成一致,决定用兵威逼迫杨应龙,但是却被杨应龙打败,自此,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和大明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裂缝,大明本身对杨应龙的实力就比较忌惮,此次又在作战中失败,大丢颜面。

  这次战事之后,大明朝廷就已经有消灭杨应龙的想法了,只是由于先前援助朝鲜战争正在进行,所以用"抚"的手段暂时安抚杨应龙,尽管杨应龙也作出了让步,让其次子杨可栋去重庆做人质,向大明朝廷缴纳了四万金,但是,日后的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了,因为大明朝廷已经下了决心了,只是还不知道何时才会打,后面杨应龙之子杨可栋的死就成了导火索,直接爆发战争。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是时,寇氛未靖难,大司马欲缓应龙,专事东方,天子亦以应龙有积劳,可其奏。

  综合来看,杨应龙的反叛绝不是单个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根本性矛盾,也有大明自己的原因,也有杨应龙个人的原因,是多个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简要说明一下这些问题:

  第一、杨应龙管辖区内部矛盾的激化

  一是五司七姓,五司是真州、余庆、白泥、容山及重安五个长官司,七姓指的是田、张、袁、罗、吴、谭七姓,这些都是杨应龙的下属,杨应龙和他们的矛盾根源就是杨应龙利用自己世袭的特权,向他们无休止的的索贿,打压七姓的权利。播州地方汉化程度较高,五司七姓里面有不少读书人,这些人不认同杨应龙的做法,拼命高发杨应龙,杨应龙面对这些告发就是发兵围剿,恶性循环之下,惊动的了大明朝廷,最终靠战事停息。

  第二、家族内部问题

  杨氏家族内部的矛盾其实也是导致战事的导火索,杨应龙的宠妾田雌凤污蔑杨应龙的正妻有奸情,正妻张氏被驱逐出,不久后杨应龙醉酒杀了张氏和张氏之母,于是张氏家族的人就告杨应龙造反,三人成虎,加上杨应龙自己本身的好勇斗狠之下,埋下了祸乱之灾。

本文标签: 杨应龙播州之役
版权声明:

《杨应龙为何要在播州之役中造反?《明史纪事本末》中是如何记载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98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