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明朝灭元的战争经过如何?朱元璋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明朝灭元的战争经过如何?朱元璋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时间:2022-05-25 15:34:38

  在这一站中我来讲述一下明朝灭元的战争。此次战争是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一次决战。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占中原各地,孤立大都,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1352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四年后即位吴王,设置百官。建立政权后,明太祖先后夺取了湖广、江西、江浙等地,为北上灭元扫平障碍。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为了顺利北伐,争取到人民拥护,朱元璋命令将士,出师后所到之处不可杀掠,并发布檄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号召汉族各阶层同心协力。为了稳固后方保障北伐,他又下令留守江淮的将士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北伐的明军主力从江淮北上,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取了山东。元廷失去山东,就好似失去了左臂,整个战略上处于了不利的地位。三月,徐达率军向西进发,兵分两路攻打河南。一路上从济宁溯黄河而上,攻打汴梁(今河南开封);另一路则从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攻打许州(今河南许昌)。同时,徐达又下令让征南将军邓愈率领襄阳、安陆、景陵等地兵马北上攻打南阳,协助北伐主力共同作战。明军一路上接连取胜,相继在短时间内攻取了汴梁、洛阳以及嵩州(今河南嵩县)、陕州(今河南陕县)、陈州(今河南淮阳)、汝州(今河南临汝)等地,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潼关。

  此时,元大都的屏蔽已经撤走,外援被隔绝,陷入明军呈弧形的包围之中。五月,朱元璋亲自抵达汴梁,他听取了前线将领的战报,并讨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徐达根据当时元廷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形势,主张从临清(今属山东)直逼大都。

  朱元璋同意了他的建议,决定以征虏右副将军冯胜留守汴梁,由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驻守河南(今河南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留守潼关,而徐达则率领大军北上攻打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徐达率领的明军主力从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河北上,沿途经过御河(今卫河)、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一路所向披靡。大军直抵大都城下。元顺帝看到大势已去,于二十八日夜里携太子、后妃等人从建德门过居庸关逃到了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二日,徐达率领的大军占领了大都,从而结束了元朝近百年来对中原的统治。

  占领大都后,北方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为明军所有。元顺帝北逃,使得整个北方战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秦晋的地区的元抵制武装,陷入了群无首的境地。

  朱元璋在明军攻占大都后,又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八月十五日,他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驻守北平府(今北京),徐达、常遇春继续率军向西攻打山西。同时,又命冯胜、偏将军汤和从河南渡河北上协助攻打晋主力。1369年正月,明军攻占大同,进而夺取山西。此时,李思齐、张思道等10多人正在陕甘盘踞。徐达平定了山西之后,迅速攻打陕甘,以便彻底平定这一地区。经历了10个月的时间徐达率领的众将士才平定陕甘地区。明军又乘胜攻克奉元路(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些地区的元军势力。至此,朱元璋的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此次战役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在扫平南方之后,怎样制定北伐计划?

  朱元璋在扫南方各地武装后,积极准备北伐。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认为应率领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元廷京都。朱元璋认为这个方案太冒险。他分析元廷在各地的兵力分布以及各部的实力,认为大都城坚难攻,如果大军深入一时不能马上攻破城池,只能在城下驻扎。这样会致使我军粮草不济,若敌军援军赶到则进退维谷。为此,他提出了更为稳妥的部署:攻打河南、潼关等地,孤立大都。

  朱元璋登基后,为什么建造功臣楼?

  朱元璋登基后,曾下令建造功臣楼。军事刘伯温得知后,赶紧向朱元璋辞官并得到他的同意。刘伯温临走前告诫徐达一旦功臣楼庆宴,要紧随皇上寸步不离。功臣楼建成后,皇上宴请开国功臣。徐达谨记刘伯温的告诫,一直盯着皇上的一举一动。群臣酒酣之时,皇上忽然起身走向门边。徐达以护驾的名义跟了出去。不一会儿,功臣楼便陷入一片火海中。满楼的功臣全部丧生。原来,朱元璋害怕这些功臣谋反而设下了这条毒计。

  虽然徐达死里逃生,但他后来还是由于皇上的猜忌而死。

  大开眼界

  此次战役,显示出了朱元璋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正确分析形式,选择最适当的作战方针,是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本文标签: 明朝朱元璋
版权声明:

《明朝灭元的战争经过如何?朱元璋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55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