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济西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济西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时间:2022-05-24 15:59:23

  济西之战发生于前284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及被策反的楚国军共同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背景

  战国时代中期,齐、秦两强东西对峙,较弱的燕国与齐国为近邻。燕王哙于前318年让位于燕国国相子之,以致太子平与子之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齐宣王于前314年乘机伐燕,在五十天之内攻破燕国,杀燕王哙和子之。但由于齐军在燕国大肆烧杀抢掠,燕国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准备出兵救援燕国,迫使齐军撤退,赵武灵王趁燕国内乱,将燕王哙庶子公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广招贤士,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准备报齐破国之仇。前301年齐宣王死后,儿子齐湣王即位,他命令齐军南攻宋、楚,西击三晋,连年征战,国力日耗。燕昭王想乘机攻打齐国,但从燕国的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来看,燕国远不如齐国,单凭燕国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战胜齐国。在此形势下,燕国将军乐毅提出争取与其他诸侯国建交,孤立齐国;并怂恿齐国灭宋,以加剧它与各国的矛盾,尔后联合各国,大举攻打齐国。燕昭王采纳了这一计策。

  为此,燕国表面上臣服于齐国,并派苏秦入齐国进行离间活动,取得了齐湣王的信任。齐国被燕国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松警惕,对燕国不加戒备,甚至连防备燕国的兵力也全部从北面撤回。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王同时称帝,结成联盟。燕再次派苏秦至齐进行离间活动,劝说齐湣王撕毁齐、秦盟约,废除帝号,而后伺机灭宋国。齐湣王果然被打动,于十二月废除帝号,转而与各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齐湣王取得攻秦胜利后,其后又灭掉了宋国。宋为齐所灭,不仅加剧齐同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齐与各国矛盾异常尖锐。燕利用这种形势,积极活动,终于和各国结成攻齐联盟。

  战争过程

  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齐湣王骄傲自恃,开始时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伐齐国。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在济水西面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齐湣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触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齐军主力被消灭后,秦、韩两军撤走,乐毅派魏军南攻宋地,赵军北取河间(今河北献县东),自率燕军向临淄实施战略追击,继续聚歼齐国败退的残余势力。

  此时楚顷襄王为分占齐国土地,便以救齐国为名,派淖齿率兵进入齐国。齐湣王希望藉着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国相。但是淖齿却在莒地杀掉了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去的淮北土地。

  乐毅攻克临淄后,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军纪,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然后分兵五路,以彻底消灭齐军,占领齐国全境。燕军仅在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东南)两城未被攻克。前283年,齐国大臣王孙贾等杀死淖齿,立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王,是为齐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军,并号召民众起来抵抗。即墨军民在守将战死之后,共推齐宗室田单为将,坚守抵抗燕军。此攻防战被称为即墨之战。

  济西之战标志着燕国短暂的兴盛,是燕国在战国时代最辉煌的战役。齐国近乎亡国,即使其后在即墨之战中复国,但其实力已江河日下。

本文标签: 战国济西之战
版权声明:

《济西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12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