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桑丘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桑丘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时间:2022-05-24 15:59:14

  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秦国本打算借着胜魏解楚的威势趁胜扩大战果,向韩、魏二国借道攻齐以挫败齐国,却反被齐国打败,于是秦国派遣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齐国赔罪。

  战役年代

  焦循及杨宽认为此战役当在齐威王末年,钱穆认为当在秦惠王三年(前335年),于鬯认为当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朔雪寒综合时代背景及前人说法,认为当在齐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

  背景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齐国在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齐国国势窜起。隔年(前340年),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齐、秦在同一阵线,共同敌对魏国,此时两国关系尚属友好。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后,有心要进军中原,于次年(前324年)任命张仪为秦相,并攻取魏国陕邑(今河南省陕县);隔年(前323年)魏国犀首公孙衍发起魏、赵、燕、韩、中山“五国相王”引起齐、楚二国不满,齐国打算割地给赵、燕2国一起施压千乘小国中山国取消称王未果,楚国出兵在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击败魏国,夺取魏国八个邑。此时秦相张仪正策划着“欲以秦、韩、魏之势伐齐、荆(楚)”,向秦惠王献计,认为“和楚国一起进攻魏国,魏国受到挫折就会投向楚国,韩国本来是魏国的友好国家,这样秦国就被孤立。不如出兵来迷惑他,魏国和楚国大战,秦国就可以取得河西以外的领土而回。”于是秦惠王反过来允诺魏国与之一起反击进犯的楚军,以便取得魏国西河之外的土地。

  秦国挟胜魏国之威势,且帮魏国化解了楚军的继续进犯,因此便想趁势扩大战果,此时楚国将领昭阳正在移动军队准备攻齐,齐国因与魏、赵等国交恶而势单力孤,秦国见此良机,于是假道韩、魏以攻齐国,企图借此挫败齐国的威势。

  战役进程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先是越过韩、魏、卫三国,佯攻大野泽左岸的阳晋(今山东省曹县)要道,突然从阳晋南下至齐国西南重镇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部),这里道路险恶,秦军想出其不意,从这里北上绕过右壤直插齐国的南阳腹地。。这时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率领部队前去迎战,此时匡章的父亲已死。齐威王曾特许他打了胜仗之后,就为其母亲更葬,但为匡章以“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的理由谢绝,使齐威王对匡章的为人有了较深的了解。

  秦军行至齐鲁边界处的桑丘(今山东省兖州市),秦军和匡章率领的齐军主力相遇,齐、秦两军对垒扎营。秦军将领为了严明军纪,也为拉拢齐地人心,故下令:“有谁敢在距离柳下季坟墓五十步内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绝不宽恕。”同时为了激励士气,还下令悬赏“有谁能得到齐王首级的,封万户侯,赏赐二万两黄金”。

  由于秦军是孤军深入,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二国在后图谋。所以秦军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匡章充分利用了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齐威王回报说:“章子让齐军加入秦军。”齐威王听了置之不理。过了不久,又有前线回来的探子向齐威王回报:“匡章让齐军向秦军投降。”齐威王仍旧不理会。如此反复多次。朝廷众大臣见此情景,向齐威王请求说:“说章子失败降秦的探子,人不相同而言辞相同,大王为何还不发兵前去讨伐他呢?”齐威王胸有成竹地回答:“这很明显的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动,为何要讨伐他呢!”不久之后,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秦军被混进军营的齐军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队内外夹攻,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齐国朝中得知前线传来齐军大胜的捷报。左右大臣吃惊,询问齐威王何以有此先见之明。齐威王告诉他们,从匡章的日常表现便可推断出,坚信他“为人子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尽管前线三次送来情报说匡章可能降秦,但齐威王都没有相信,坚持放手让匡章指挥作战,终于保住了这次抗秦战争的胜利。

  秦国得知前线败讯,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齐国向齐威王谢罪。

  后续

  秦国攻齐失败后,为防齐、楚与魏联合攻秦,派遣陈轸出使齐国向齐国求和,并打算会盟一事。齐国虽大胜秦国,但不敢于此时与楚国相抗,以免最后造成秦、楚二国合攻齐国的局面;而此时田忌尚在楚国,齐威王对此更有顾忌,于是委托陈轸前往楚军说服楚将昭阳不进攻齐国,为齐国解危,并向楚国提出会盟一事。而楚将昭阳因惧怕秦、齐、魏三国联合攻楚,于是接受了陈轸的游说。秦国派张仪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西南)会盟。而田婴也因为匡章之胜,于明年(前322年)加封于薛。齐国于两年后(前320年)派遗使者往秦国“迎妇”以成“和亲”之举。此后二十余年间齐、秦两国再无交兵,直至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齐、魏、韩三国联军伐秦为止。

  啮桑之会后,张仪因此诸战役功不抵过,有丧失秦国相位的危机,为化解这场政治危机,于是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理由主动请缨免相而借着秦国威势入魏国为相,以魏国宰相之位为秦国谋取利益,巩固推行连横策略而斗诸侯;而魏将公孙衍亦于啮桑之会当年,合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图,其用意在广结与国,合纵抗秦,借盟国之力挽救魏国的颓势。此战之后的四十余年间,“战国时代之合纵连横斗争的局势于是焉开”。

  谬误

  此战在中国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被误为观泽之战,而史实上的观泽之战是发生在周慎靓王四年(前317年),齐、宋两国联军打败魏军。

本文标签: 春秋桑丘之战
版权声明:

《桑丘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12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