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柏举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柏举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时间:2022-05-24 15:59:06

  柏举之战,春秋后期时吴、楚两国发生的一场战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西破强楚,入郢即柏举之战。

  背景

  在柏举之战前,吴国也已经开始与楚国爆发抗衡,其中在60年间,吴楚爆发十场大战,其中吴胜六场、楚胜一场和互有胜负三场,经历多场战争后,吴国开始转弱为强。

  当时吴王阖闾贤明,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并且起用外来的杰出人材如伍子胥孙武等,吴国遂开始强大起来。而同时楚国就因为与晋国长期作战,加上国内政治腐败,民穷财尽,虽然楚国表面强大,但已经外强中干、风摇欲坠,楚国已在战前处于战略被动位置了。

  前512年,阖闾提出攻楚的计划,但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人民疲劳,等待时机)为由反对,阖闾听从其言。同时,伍子胥提出“疲楚误楚”的战略方针,此项方针长达六年。伍子胥建议将吴军分成三支,轮流袭击楚国,吴军先后攻夷、潜、六等地,令楚军疲于奔命,使得楚军以为吴军只是骚扰,吴军又攻灭了楚盟国徐国和锺吾国,为伐楚扫清阻碍。

  楚国,令尹囊瓦十分残暴,对各小国都苛索无厌,更将蔡、唐两国国君扣押好几年,强行索取了贿赂才被放回国内。蔡侯向晋请伐楚,但晋不肯实践伐楚的约言,故蔡向吴请出兵。当时,蔡灭楚属国沈国,故楚发兵伐蔡,大军包围蔡。

  战事爆发和经过

  前506年秋天,楚伐蔡,蔡向吴国求救,同时唐国国君早已愤恨楚国的侵凌和勒索,故表示加入吴国方面。虽然两国弱小,但战略位置极重要,吴国遂因此制订避开楚正面、战略迂回、直捣腹心的计划。冬天,吴王阖闾带领伍员、孙武、夫概、伯嚭,倾全国30,000水陆大军[来源请求],趁楚国连年作战,东北部防御空虚,经淮河进袭楚国,攻至淮汭,吴军弃舟登陆。

  阖闾以3,500士卒为先锋,在蔡、唐军队带领,突击楚国,兵不血刃通过了楚国北部三个重要关隘,一直杀至汉水东岸。楚昭王得知吴军突袭,仓猝派了令尹(即相国)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率200,000大军[来源请求]进抵汉水对峙吴军。

  楚军良将沈尹戍建议囊瓦率军沿汉水西岸阻挡吴军,由自己北上方城,征调楚军,迂回至吴军背后,毁坏吴军的舟楫、阻塞三关,然后前后夹击,打败吴军。囊瓦接受,沈尹戍遂率兵北上。但在沈尹戍北上方城,囊瓦受到大夫黑、史皇的挑拨,贪功之下贸然率兵进攻吴军。

  吴军见楚军主动进攻,正好步入吴军的设想,于是实施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战略,主动由东岸后退,囊瓦率军追击,由小别山至大别山之间连续交战三次都失败,楚军士气低落。吴军见楚军陷于被动,于是与楚军决战。

  11月19日,吴军于柏举列阵迎击楚军,夫概向阖闾建议立即主动攻击,因为囊瓦不得人心,楚军必定一击即溃,然后主力投入战斗,必定大胜。但是阖闾因为谨慎而不肯接纳,夫概不肯放弃,遂自行率领5,000士卒发动攻击,果然楚军一战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于是率主力攻击,楚军溃败,史皇战死;囊瓦落荒而逃,流亡郑国

  楚军主力溃败后向西溃逃,吴军追击,于清发水追上楚军,并趁楚军半渡攻击,楚军再遭到沉重打击。吴军继续追击,于雍澨再战楚军,趁楚军准备进餐时攻击,再破楚军,吴军饱食楚军之粮,回击沈尹戍。沈尹戍得知吴军败楚军,率兵于息地回救,先打败夫概,但被吴军包围,楚军突围失败,沈尹戍见无法获胜,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郢都,楚军最终败北。楚军全线溃败,至此楚五战五败,楚国全线崩溃。

  关于吴军30,000人、楚军200,000人的说法,未见可靠史学文献记载,反在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有吴军6万,号称10万的叙述;另在《尉缭子》(战国末期所着,着者不详)一书“制谈篇”中有“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的论述,且该书仍在“制谈篇”中有言道“名为十万,然而不过数万尔”,但以上所述均不能成为此战吴、楚交战兵力的佐证。

  吴军入郢和战后

  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主战大臣子期、子西反对和全城军民存亡,自己带着少数人逃走。楚军得知昭王已逃,全军溃散,子期率兵赶去保护楚王,而子西就率领士兵西逃。11月29日,吴军入主郢都,屠城并烧杀抢掠,吴军暴行连连,楚国军民死伤惨重,郢都之破,楚之亡国,证明吴的兴起和此战使得孙武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中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楚昭王出逃后,先逃到云梦,但云梦人不知这是他们的大王,故射伤了楚昭王。楚昭王再逃到郧国,郧公之弟企图谋杀楚昭王,结果楚昭王带着郧公流亡到随国,方才安全下来。

  伍子胥入郢后,寻得楚平王之墓,开棺鞭尸三百下,又寻找楚昭王。随国收藏楚昭王,阖闾命随国交出,随国本来想交出,但因为占卜结果不利而拒绝。昔时,申包胥和伍子胥有交情,伍子胥逃亡时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申包胥就回答“我必存之。”

  其后申包胥藏于夷陵,得知伍子胥鞭尸,申包胥派人指摘他“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觿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戮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但伍子胥说“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即成语【日暮途远】和【倒行逆施】的由来。)

  申包胥得知伍子胥之言,遂于前505年春天到秦国求救。秦哀公认为楚王无道,不应救援,申包胥遂于秦宫门外痛哭七日七夜(秦庭之哭),秦哀公怜悯他说“楚虽无道,有臣如此,可无存乎!”,赐与申包胥《无衣》,然后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

  当时,越趁机伐吴,攻入吴国境内。而申包胥领秦兵杀来,连同楚残军,败吴军于沂;而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战败吴军;秦楚联军亦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断绝吴军的援应,双方各有胜负。而吴王阖闾之弟夫概,潜亡回国,发动叛乱,最后兵败奔楚。而因为夫概之乱,故阖闾率兵回国,撤出楚国,虽然其后吴楚亦有多次战斗,但未有爆发成为大规模战争,而在前504年,吴军取番,楚惧,迁都于鄀,楚国亦渐渐稳定下来,吴楚再无大战事爆发,吴亦把主力战线转到越方面。

本文标签: 春秋柏举之战
版权声明:

《柏举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4120.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