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平夏城之战,北宋是如何战胜西夏的?北宋当时的军力如何?

平夏城之战,北宋是如何战胜西夏的?北宋当时的军力如何?

时间:2022-05-23 16:36:45

  对平夏城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大宋这边还在修建平夏城的时候,西夏那边就坐立不安了,宋军现在等于在他们头上架把刀,这谁能受得了,于是西夏大将嵬名阿埋和妹勒都逮,就率领十几万大军过去征伐,不过这次西夏军是要打有准备的仗了,只见西夏士兵每个人都是左手拿锹,右手拿刀,身后还背着一大捆干草。

  宋朝的边防城墙外一般都会挖一条又深又宽的沟壕。西夏那边都是骑兵,前面有条沟士兵过不去,这城还怎么攻呢?于是西夏士兵到那边一个个把干草扔进沟里,想要把一小段沟给填平了。然后跑到城墙脚下就开始用铁锹在那挖西北那地方气候干燥,雨水很少。所以筑城都是用土夯实了垒起来的,西夏兵在那边忙活的不可开交。

  一个的拿铁锹铲土,当时天气又热,一群人被搞得精疲力尽,这帮人当了一辈子兵怎么也没想到今天拿着铁锹在这里挖别人的墙角。这个土墙夯实了虽然没有石头硬,但是也不是你用铁锹就能把他给铲掉的。人家上面还能跑马呢?不过西夏军拿干草已经填平了一块地方。所以大军陆陆续续的过来铲墙,这人数一多,那就有点慌了。

  短时间这城墙肯定是不会被铲掉的。但是愚公移山一家人都敢去移山更别说这几万人在这铲墙了。宋军在城墙上也是焦急万分,永乐城之战的时候,也是一伙人被围在城里。最后弹尽粮绝,活活把自己人给折磨死了。这样的悲剧不能再上演了。这个时候熙和军一位主将将姚雄站了起来,姚雄这哥们久经沙场,从熙河军出来的基本都不带怕的,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有三万西夏士兵聚集在城墙脚下挖土了。

  俗话说挖人墙角,天诛地灭,姚雄一马当先率领七千多个熙河兵冲了出去。不过他们并没有管城下的挖掘兵,而是冲向了不远处的战壕。水捅露了先想到的肯定是把缺口给堵上而不是一点一点的把水往外舀。当时城下已经有三万西夏兵了,沟壕外面还有近十万的大军。这个时候跑到敌军中间去了无非就是腹背受敌,一不留神就葬身人海中去了。

  此时城下的西夏兵早就挖的精疲力尽了战斗力下降了不少,于是七千个宋兵一波人阻挡后背,剩下的全力堵住沟壕,不让外面的西夏兵冲进来,城里的其他宋军见状,迅速加入了战斗战场形势立马扭转。西夏大军纵使人数占了优势,但是望着眼前的沟壕彷佛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天堑。

  一时间被打得狼狈不堪最后无奈只好撤了回去。城下的三万西夏军早就疲惫不堪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昔日一起玩耍的老哥们扔下他们跑了。姚雄凭此一战成名,七千人阻挡十万大军斩首三千多人,俘获三万人。这个战绩简直牛到不行,事实证明只要用兵得当,这仗还是很好打的,平夏城建好后,大大加强了宋军迎战的信心。

  范仲淹当年的步步为营战略,被章楶运用的淋漓尽致,平夏城竣工后,其他各路军队也纷纷效仿这种打法,都开始修建起了军事堡寨,宋军还在其他地方修建了高达五十多处的军事保寨,修建保寨的地方都是西夏境内宋军一点一点蚕食着他们的领地,甚至一些投降的西夏士兵和百姓都被逼着开始修建堡寨了。

  西夏那边现在完全被打傻了,自建国以来跟大宋那边基本都是五五开。有时候还占领上风,这两年连吃败仗,被打的灰头土脸。而且大宋那边的军事堡寨越建越多,再傻的人也知道,再这么搞下去,西夏迟早要灭国的,于是小梁太后赶紧写信求助老大哥辽国那边。

  小梁太后开始不讲道理了,本来就是他招惹大宋在先,将自己模拟成一个可怜无助的弱女子的身份,跟辽国那边说宋国实在太过分了。现在居然在大夏境内修建堡寨夺我疆土,便请求辽国的同情与帮助。

  于是辽国就写信给宋哲宗,问他们这样做是否太过分了,搞得人家民不聊生。夏国和他们是亲戚和下属的关系,现在我要求大宋立刻撤兵,并将堡寨全部摧毁。希望大宋能够答应,否则的话就要不客气了。大宋这边整个朝堂都换了人,现在是励精图治的年轻皇帝加上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铁血宰相。压根就没把辽国的威胁放在眼里,不过他们还是非常有礼貌的回了封信,但是信中就是不提撤兵的事情。话外之意就是还把你这个辽国放在眼里。

  所以随便跟你扯两句但是你也别来多管闲事。这就有点令辽国那边出乎意料了。大宋这个软蛋什么时候这么硬气了,不过威胁归威胁辽国也不想随便大动干戈地出兵。于是就派了一路兵驻扎在宋辽边界上,他们其实就是想坐山观虎斗,到时候坐收渔翁之利也挺好的。

  小梁太后就比较单纯,看见辽国大哥出兵了以为有了靠山。于是又经过一系列反复研究,最终又集齐了三十万的人马反复研究最终又集齐了三十万的人马开始攻打平夏城。小梁太后一直把辽国萧太后视为偶像,她这一次赌上了全国之力,想用一次完美的胜仗来粉饰自己的统治。

本文标签: 平夏城之战北宋
版权声明:

《平夏城之战,北宋是如何战胜西夏的?北宋当时的军力如何?》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371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