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曹操一生最险的一战,揭秘邺城之战的经过及结果

曹操一生最险的一战,揭秘邺城之战的经过及结果

时间:2022-05-21 10:10:47

  66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邺城之战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要论三国历史最著名的大战,那当然要数官渡之战了,正是这场大战奠定了中国北方的大格局,也为后来的三国一统打下了基础。

  但要论最惨烈的战斗,邺城之战绝对算是其中之一。在这场围城大战中,袁家展示了自己最后的底蕴,残余的河北名士依次亮相,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慷慨悲歌。

  一、围困邺城

  公元202年,曾经雄踞冀、幽、青、并北方四州的大佬袁绍,已经吐血吐死了。

  他死后,三个儿子袁谭、袁茜、袁尚以及一个外甥高干各占一州,互不服气。曹操来了,还能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可一旦曹操走了,老袁家兄弟几个立刻开始自我“优化”,而且,老袁家兄弟掐架可比打曹操狠多了!演绎着“兄弟相残猛如虎”的操作。

  严重内耗之下,老袁家江河日下,曹操则是抓住机会各个击破。公元204年,曹操的大军包围了冀州首府——邺城!

  而此时邺城的守将正是老袁家的死忠粉审配

  二、审配其人

  咱说说审配这个人,当时及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比如:

  正面评价的有:孔融:尽忠之臣也。逢纪: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节。裴松之: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

  而反面的则有:荀彧:审配专而无谋。 曹丕说:袁绍亡于审配、郭图

  但无论如何,都有一个共识:审配,为人刚正!

  按理说,刚正这个词是妥妥的褒义词。我们今天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任,不就是把大家教导成为一个刚正不阿的正人君子嘛!

  可是审配的刚正有点过了: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对峙,审配则留守邺城。结果这时候,前线的谋士许攸的侄子犯了法。

  按说,对于情商高一点的,或者原则性不那么强,再或者善于变通的人来说,许攸毕竟正在前线卖命,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背后捅刀子吧?就算处理,也该等到战斗结束再说。

  可是这一套,在审配这里——行不通:许攸?平时就嚣张跋扈,不守规矩。早看你不顺眼了!于是,许攸侄子就下了大狱。

  消息传来,接下来的事就不意外了——许攸叛变,又献计偷袭了袁绍的乌巢。

  虽然官渡大战的主要责任还要袁绍袁大佬自己来负。但也可以说,正是审配的刚正,间接给曹操当了一把助攻手。

  这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原则、认死理。如若放在和平年月,他将和董宣海瑞等人并列。可惜,他生在礼崩乐坏、尔我诈的乱世!

  但即便是乱世,他这样的人也将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因为他的内心——有坚定的原则。从某种程度说,用这样的人守城,那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公元204年的2月,曹操开始围困邺城,守城的副将苏由听说曹操到了,立马就怂了、降了,邺城外围毛城的尹楷、邯郸的沮鹄也先后被曹军打败,邺城已经成了孤城。更有辛毗等带路党协助,一度让曹操以为攻下邺城也就是探囊取物的事。

  可是从2月到7月,整整快半年的时间,邺城在审配的调度、防守之下,即便是挖沟引水彻底断绝了邺城外出的通道,曹操也愣是啃不下来。

  至于为啥啃不下来,因为审配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举个例子:

  曹操大军到达邺城后,上筑土山,下挖地道,发动进攻。审配看见了,就在城下也挖了一圈地道,派专人监视,看见曹操的人从哪冒头,就一刀剁掉脑袋。这操作就像打地鼠一样,彻底破了曹操的地道战!

  玩地道战,老袁家才是祖师爷!

  再举个例子:

  审配的部将冯礼也是个投降派,他给曹操写信要作内应,并且打开城下小门,让曹操的三百多士兵进城,被审配发现后,从城墙顶上用大石头砸门,将城门关闭,然后就是关门打狗,把进城的曹兵全部杀死。

  三、袁尚的救援

  一百多天的坚守,对邺城和审配是考验,对曹操也是考验——毕竟你是客场作战,补给线很长的,而且天下群雄还有很多,后方大本营时刻有可能被别人给端掉!

  而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年的7月,邺城真正的主人——袁尚,终于要回援了。别看袁尚统领的部队也只有一万多人,数量不多,可是毕竟邺城是这些人的老家,如果袁尚足够聪明,发扬不怕死的精神,这一万多人拼了命去死磕曹操,再加上邺城守军的内外夹击,那也真够曹操喝一壶的。

  这袁尚手下还有个妙人——李孚,就是他,大摇大摆的跑进了被围得水泄不通的邺城,而他又安然无恙的从包围圈里跑了出来。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内外沟通任务——约定举火为号。

  总之,只要袁尚和审配两边都拼命,这次围城战就完全有可能变成对曹军的反包围。

  可是,袁尚只是个袁二代和官N代,他的一生,母亲爱、父亲疼,太顺了!所以,他完全没有他爹当年死磕公孙瓒的决心。

  袁尚这次来,是沿着西山小路而来的。为什么是山路,因为山高林密,便于逃跑!

  这一切都被曹操看在眼里:你没有必死的决心,那就等着死吧!

  在烈火焚天的夜晚,审配、袁尚分别从邺城包围圈的内、外杀出,两只袁家军想要胜利会师。可是,袁尚部队没有决死一战的决心,审配的部队则早已是饿着肚子在战斗。结果,审配、袁尚的部队都被曹军击败了。袁尚慌忙沿着西山小路逃窜,审配也只能无奈的退回邺城。

  相比曹操,都说袁绍是志大才疏,可毕竟袁绍和曹操还在官渡过了几招,在最后时刻才分出的胜负,而袁尚、袁谭这些个二代却是一招都接不下!袁尚的救援,仅仅一个照面,就彻底失败了。

  而这次救援,则是邺城最后的机会。

  四、埋伏曹操

  最强的外援失败,心理素质差点的,基本就要跪了。

  可尽管对袁家二代各种失望,审配还是给手下猛灌鸡汤:幽州的袁熙过几天就要来救我们了!坚持就是胜利!

  在猛灌鸡汤的同时,审配还在不断的审查战场,寻找战机。还别说,一个斩首行动就差点成功:

  曹操打仗喜欢亲临前线,这个习惯就被审配捕捉到了。有一次,曹操又出营巡视围城部队,审配就在附近埋伏了弓弩手,一阵齐射,万箭齐发,其中有几只还真就射中了曹操——的头盔,如果不是运气好,这阵箭雨就能要了曹操的小命。

  五、城破

  时间来到8月,邺城已经几乎成了死城——一半的军民都已经饿死了。人的毅力真的能被饥饿击倒——审配的侄子审荣崩溃了,打开城门投降了!

  审配在喊杀中惊醒,他下达了最后的处决令:斩杀“叛徒”辛评的一家。等到辛评的弟弟辛毗进入邺城,也只是看到了一堆尸体。

  审配在抵抗中被活捉,押解途中就遇到了两个“老朋友”:

  一个是辛毗,这种灭族之恨——辛毗用马鞭各种问候了审谋士。

  另一个是历来和审配不合的张子谦,他也先一步做了投降派,看见满脸是血的审配,笑着说:审配,你也有今天?审配则厉声呵斥:你个投降派,有啥脸嘲笑我这样的忠臣?

  审配终于见到了曹操,面对这个差点耗干自己意志,也差点要了自己命的审配,曹操很想得到这个人才。

  可是审配的回答是: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

  审配死了,临死前,他说了最后一句话:“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结语

  后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审配的诗是: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临死犹北面,降者尽羞惭。

  回顾沮授田丰淳于琼、审配、王修、李孚……这一班河北名士,胜利者曹操不禁感慨: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

本文标签: 邺城之战三国
版权声明:

《曹操一生最险的一战,揭秘邺城之战的经过及结果》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302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