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从此一蹶不振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从此一蹶不振

时间:2022-05-21 10:10:19

  今天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蜀汉政权是个先天不足的政权,只不过在夷陵之战中彻底暴露了其自身内部的诸多矛盾。如果没有夷陵之战,还是会在别的方面发生大的问题,这是蜀汉政权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政权性质。

  魏国是通过权臣篡位的形式实现政权更迭的,曹操就是汉朝的一个权臣,他本身是汉朝高官的后代。虽然说是祖上历史不清白,但他的确是实打实的官二代,早年刚出道就是洛阳北部尉,后来逐渐升官到了汉朝丞相。

  曹操依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历史机遇,不断扩大和充实自己的军事政治势力,消灭了张绣吕布袁术袁绍,招降了刘琮。尽管势力如日中天,但他自始至终打出来的旗号都是汉朝,始终掌握着汉献帝,以汉朝丞相自居,对外宣称“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死之后,他的继承人曹丕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建立魏国。虽然是篡位,但是曹魏政权是本土的统治阶级,是汉朝内部的权臣,而且曹操苦心经营了多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很得人心,所以曹丕篡汉没有产生巨大的社会动荡。说明曹魏政权内部矛盾比较缓和。

  再看孙权,依仗父兄打下的基础坐领江东,而且江山险固,人民依附。

  从孙坚开始创业,孙氏集团经过多年的血战夺取了江东地区。孙坚死后孙策继续扩充实力,扩大地盘,征服了很多割据的地方小军阀和类似土匪的地方武装,比如严白虎之流,建立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割据政权。

  到了孙权这一代,继续励精图治、招贤纳士,江东士族与孙氏集团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董袭甘宁等武将纷纷投靠,周瑜鲁肃等才俊也拥戴孙氏集团。可以说孙氏三代在治理江东方面,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发展成了实实在在的地方实力派。

  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刘备的蜀汉集团就不是这样了。

  刘备虽顶着汉室宗亲的光环,但实际上只是个织席贩履摆地摊的小商贩,按照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论起来,连个种地的农民都不如。

  这样的起点,自然是没有任何资源,但是他却有理想有抱负,立志效仿东汉的光武帝,在乱世之中兴复汉室。

  于是,在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动荡岁月中,他联合关羽张飞招兵买马,建立起一支规模不大的武装,从河北一带流动作战,经过多年的努力有了一点地盘。

  后来刘备也注意招贤纳士,引进人才,先后有了徐庶孔明庞统这样顶尖的谋士辅佐,还留下了三顾茅庐的历史佳话。

  经过不懈努力,刘备终于打出了一片江山,这片江山不在河北,而在西南一隅的四川。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益州士族,以及已经刘焉刘璋两代统治益州的东州集团而言,刘备的荆州集团是最晚来的外来户。

  这就导致蜀汉政权,处在一个内部整合程度不高的困境中,存在着诸多矛盾,比如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矛盾,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矛盾、荆州集团内部的矛盾等等。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蜀汉政权的存在,比曹魏政权和东吴政权更加艰难。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大部分是外地人,是在长期的战争中吸收来的精英,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对此有过阐述: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意思是几十年时间才聚集了一批精英,这些都是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州郡间聚集的,如果不赶快出兵北伐,时间一长,大部分精英病死或者老死,损失超过三分之二且无法补充,今后怎么对敌呀?

  后来蜀汉政权的人才青黄不接,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也印证了诸葛亮的担忧。正是因为人才补充不上这个原因,刘备才着急出兵打东吴。

  刘备事实上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只不过被《三国演义》矮化成一个只会哭的仁厚长者了。实际上在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前,刘备就打了不少漂亮仗。

  称帝之后,刘备认为蜀汉政权的实力已经达到顶峰,同时也感觉到时间紧迫必须加快军事行动的步伐,否则会有人亡政息的危险。恰在此时,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丧师失地,身死人手。

  刘备决定以兄弟情义感召大家,掩盖出兵东征等真正原因——人才不济,于是才会不听劝谏出兵伐吴。这次军事行动,按照刘备的战略是先灭吴再伐魏。毕竟曹魏实力强大难以撼动,不如先灭掉东吴扩充实力,再挟胜利余威出兵伐魏。

  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为什么刘备没有带诸葛亮?因为内部整合程度太低,必须防范内乱,所以诸葛亮要留在国内维护稳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夷陵之败暴露了蜀汉政权致命弱点——政权内部的整合程度太低,人才补充严重不足。

  对这个弱点刘备和诸葛亮是心知肚明,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有共识也有分歧。他们的共识是加快军事行动,绝不迁延岁月,分歧在于刘备的战略是先灭吴再伐魏,诸葛亮的战略是联吴抗曹。

  所以,即使没有夷陵之败,蜀汉政权同样会因为内乱或者外部的进攻变得一蹶不振。蜀汉政权就像一辆无法加油的汽车,必须在油箱里的油耗尽之前到达目的地。

  所以刘备和诸葛亮都不停的打仗,就是担心自己手下的精英在自然规律面前损失殆尽之后无人可用,当地士族不愿为蜀汉政权拼命,精英人才补充极为困难。

  曹魏政权扎根在当地百姓当中,东吴政权与当地老百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精英人才,就像汽车可以不断加油一样。

  所以,对蜀汉政权来说他们最大的敌人是时间,而不是曹魏和孙权。随着时间的流逝蜀汉政权肯定会江河日下,逐步衰落下去,夷陵之战加快了这个进程。

本文标签: 刘备夷陵之战
版权声明: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从此一蹶不振》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zhanshi/2301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