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金忠

金忠

(明代兵部尚书)
最后更新于:2022-12-05 08:51:13

<a href=/renwu/30497.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金忠</a>

金忠(1353-1415年),字号不详,宁波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明朝大臣。

早年进入北平,授燕王府谋事,累迁长史。跟参谋“靖难之役”,屡献良策。朱棣称帝后,授工部右侍郎,累迁兵部尚书、太子詹事,竭力保护太子及东宫属官。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心腹重臣,为朱棣治理国家、太子朱高炽监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永乐十三年(1415年),去世,时年六十三。明仁宗登基后,追赠荣禄大夫、少师,谥号忠襄。

金忠人物生平

金忠,字世忠,鄞(宁波)人,生于1353年,卒于1415年。出生贤门旺族。早年家道中落,备历生活艰辛。自小博览史籍,熟读兵法,自学成才。33岁,赴通州探望在那里当兵的二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进入北平燕王府当卫兵,后转任长史文书。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署纪善,随燕王朱棣“靖难”。与举荐人姚广孝一道,同为朱棣“靖难”的主要谋划者。后随军征伐,赞理军务,运筹帷幄,是朱棣的得力谋士,官至王府长史。历经十四战。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8月,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据《明实录》记载任工部右侍郎,赴北平侍助世子朱高炽。

永乐元年(1403年)9月入朝议储。时邱福等“靖难”元勋以次子朱高煦扈从功高,欲拥立其为储,独金忠以为嫡长之议不可废,在朱棣面前历数历史上废长立幼对国家造成的危害之事。事既定,朱棣授其嘉议大夫。

永乐二年(1404年)4月,授资政大夫,升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

永乐六年(1408年)11月,兼辅皇长孙朱瞻基

永乐七年(1409年)2月起太子监国时,任东宫首臣。

永乐九年(1411年),金忠建议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事定后,据《明实录》1412年8月记载,金忠受命为其兼教授兵法,在全国挑选上千精锐“幼军”作其护卫军。

永乐十年(1412年),上赐诰命三代封赠。

永乐十三年(1415年)4月突疾,卒于任上。

洪熙元年(1425年)3月,仁宗朱高炽追授其荣禄大夫、少师,谥忠襄公。

金忠是明成祖朱棣无话不谈的心腹重臣,重大的国事决策朱棣多会听取金忠辅国的建议,参与裁决。所谈之事,金忠从不外泄。身负兵部要务,操劳繁忙,金忠兼为朱棣密审谮谤朝廷命官过者,以故获得保全者众多,他人多不知。

金忠是明仁宗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明宣宗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的重要推手,为辅助太子仁政监国,保护太子及东宫辅臣,与夺嫡势力作斗争,历经艰难,功勋卓著。永乐十二年,朱高煦等人诽谤东宫“引驾迟缓,奏书不当”,朱棣将东宫辅臣悉数投入大牢,惟金忠不问,并命金忠密查太子不轨之事。金忠跪倒在朱棣面前顿首流泪,直陈太子清白,高煦无中生有,以大义诚信悟主,使太子得以未废,许多东宫辅臣得以保全。朱棣从此不再信任朱高煦,并多加防范。

金忠视酷吏为鬼魅,敢于同他们作斗争;身居要位,同列论事,不持两端,但为人谦虚低调,常推让功劳与他人。金忠廉谨自持,心慈人善,体恤百姓疾苦,俸赐有余,必赈济需要帮助的人。

金忠去世时,上至明成祖朱棣、太子朱高炽,下至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均深悼之。金忠死时没有什么积蓄。朱棣命有司治丧,为其建坟,建祠堂,复其韩岭老家。

金忠的一生历经坎坷,富有传奇。他高尚的人品,为国操劳的精神,邦国载宁的诸多业绩,赢得了当朝和后世的普遍赞誉及高度评价。

金忠历史评价

1、明成祖朱棣《祭金忠》:“尔才学优茂,器识宏远,肃清内难,文武百辟咸酬功,能酬尔之?绩俾二东宫继擢司马兼领詹事,殚竭心膂,克勤夙夜,小心慎密,无隙始终。正期以辅予治,何以一疾长逝。闻公之殁,感悼曷胜!惟尔生蒙显荣,殁有令誉,夫复何憾!”

2、明仁宗朱高炽《祭金忠》:“尔坦直鲠亮,劳勤国事,著绩弘多。首擢詹事,益尽乃心,助亦多矣。闻讣惊怛,伤心可言,忠谠之言,何能一日忘哉?”

3、少师姚广孝、尚书蹇义等六卿大臣《祭金忠》:“公之于人宽恕隐恻,恒务利济,不宿怨隙,所存所施。故不论贵贱,闻公之逝者,皆错愕怆恍不能释然也。况同朝有年相知之深、相好之密,其不伤心尽焉者乎!”

4、少师、隆平侯张信《祭金忠》:“公与皇上无话不谈。举义兵靖内难,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公以嘉谋嘉猷致君于尧舜之君,善政善惠泽民于尧舜之民,虽皐夔稷契不为过也。信出同行武共享太平者凡二十年,闻公之殁尤如粱木其坏而泰山其颓也。”

5、定国公徐景昌等五军都督府都督《祭金忠》:“惟公宏重之器,英伟之才,导驾御天,特立台垓,位列六卿,名振九垓,军国重务,资公是裁!”

6、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等祭金忠:“公为国家之重臣,缙绅之领。公之宽厚隐恻随身,所遇不忘济物也。公之临事度义而行,遇柔不茹,遇刚不屈也。公之于人存德弃怨,一善必报,一憾无宿也。公之胸襟坦夷,表里洞达也。如此不论贵贱闻讣而惊怛也。况如广等平素同事而相好,讵不伤心而恸彻也。”

7、一代名臣杨士奇《金忠祠堂-万松堂记》:“靖难股肱也,功业满朝廷,声誉布天下。”

8、张瓒天顺年间撰写的《宁波府志.金忠传》:“斥邪去佞,务引当道。国家大政,多出裁决。”

9、李贽《续藏书.少师金忠襄公》:或谮谤廷臣及官僚过者,上密令公察审。公退,每数日顿首,再三为白无是事,愿陛下宽霁。上或不喜,即又顿首言:“臣敢保其无他。他日有踪迹,即如人言,臣甘连坐。”以故诸所获全者多,人亦不知也。

10、明宁波名儒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金忠:"时穷则隐,时通斯贵。帷幄有功,考终禄位,居不甲第,墓不穹碑。生顺死安,前戒后规。"

11、张廷玉《明史.金忠传》:(1)“忠起卒伍至大位,甚见亲倚,每承顾问,知无不言,然慎密不泄。处僚友不持两端,退恒推让之。”(2)“金忠奋身卒伍,进自艺术末流,而有士君子之行。当其侃侃持论于文皇父子间,忠直不挠,卒以诚信悟主,岂不伟哉。

金忠自我评价

金忠评金忠,引自金忠画像自题语:“其器也不足以充庙堂之柱石,其才也不足以当圣明之辅,然为国为民此心贞白。”

金忠家族成员

金忠的父亲元末在鄞县县衙为官,外公为县令;二哥金华,明成祖朱棣推恩授予其官职及金织罗衣,均不接受,朱棣叹称其为迂叟。金华遂自称为“白云野叟”,被里中尊称为“白云先生”;大哥金荣,吴元年被朱元璋的明军征为户役,从军北上,从此杳无音讯。儿子金达,11岁被仁宗朱高炽荫官翰林检讨,依亲读书。成年后入朝为官,直言敢谏,官至长芦都转运使。

金忠史籍记载

1、《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三年(1415年)4月甲申日

2、明. 李贽《续藏书.少师金忠襄公》

3、《明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

金忠史籍勘误

清人张廷玉撰写的《明史.金忠传》将金忠描述成一个职业神卜,其出处源自明弘治时期文人黄瑜的传闻体小说《双槐岁钞》中“金尚书际遇”一节,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明著名历史学家王世贞认为黄瑜误信传闻,在《弇山堂别集》卷22“史乘考误三”中勘误道:“此恐傅会之谈,不足信也。”而张廷玉、黄瑜的有关描述与可考的金忠的生平历史大相径庭,现今都作为正史流传,应予勘误。

金忠轶事典故

一、老来得子

金忠当兵部尚书时五十多岁了,无儿无女,家里就一个男侍仆,侍女、小妾均无,平时老夫人自己操持家务,居住、生活都很简朴,有余钱多用来赈灾济贫。永乐七年,金忠借续香火的名义请朱棣帮忙开豁一个侄子的军匠籍回南京充当儿子。开豁军匠籍归兵部管,本是件很容易办的事情,金忠“徇私”走的是正门,这让朱棣很感慨,便又让金忠纳妾。金忠与老夫人共历苦难,先前皇上顾问此事都没有执行,这次朱棣写了一份函命一定要他纳妾,金忠只好遵旨,找了个贤淑很会持家的赵氏做偏房。直到金忠去世前几个月,赵氏为他生了个儿子金达。所以金忠后人与朱棣很有缘,说“没有朱棣就没有金忠后人”一点也不夸张。

二、护佐太子

永乐十二年(1414年)农历7月28日,北征蒙古回京的朱棣到达驻跸地沙河(今昌平区沙河镇),皇太子遣金忠引送銮表稍缓,朱棣与金忠共历过“靖难”艰难险阻,对此也没有太过计较,一同于8月1日回到了北京。因少夫人已近临产,朱棣让金忠早点南归。

年初朱棣没安排朱高煦同征蒙古,高煦借故回了趟京师(南京),此时也回到了北京。他找准机会谮太子图谋不轨,盼老爹早死。朱棣听了暴跳如雷,立即以“引驾迟缓,奏书不当,此东宫辅导官失职”,命将在京师的蹇义、杨士奇、黄淮等人押送至北京,又派人急追南归的金忠。

归途中被截回的金忠一头雾水,心急如焚。金忠已年过六十,到沙河送銮表已属不易,此时更是心力交瘁。朱高炽监国期间金忠常在其父皇面前为他艰难护佑,此次让老臣再辛苦一趟也属无奈。

金忠回到北京,朱棣向他讲述了听闻的太子不轨之事,要他回京师后秘密调查。金忠毫不犹豫地跟朱棣说“绝无此事,无用调查。”朱棣大怒,金忠顿首流涕,声泪俱下地说:“太子忠孝仁义,臣愿连坐担保”,直劝朱棣不要偏听偏信高煦以免国家陷入危险境地,话语情真意切,忠心可表,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颇为感动,从而太子的位子得到了保全。

金忠又力保共在京师的蹇义、杨士奇等无他事,以故蹇义于半途就得释而归,到京后也力挺太子的杨士奇最终也得以特宥。唯黄淮、杨溥等人或因正字金问“证词”不当未能获释,直到十年后太子继位才重见天日,金忠力保太子不倒,很可能为此保全了他们的性命。杨士奇等日后追忆颂赞金忠“忠公不常,伟公之忠”、“斥邪去佞,务引当道”,这是个最为典型的事例。

等到在北京事情落定,金忠匆匆返回京师,结果赵氏夫人给他生了个大胖儿子,终于有后。历经气急攻心,悲喜交加,疲于奔命的金忠没过多久就突疾而逝了。

金忠墓址

金忠墓地处今宁波市东南约50华里的象坎山,百步尖山之东坡,近茶亭。

金忠家族墓葬群

金忠墓现由东钱湖管委会管辖,1994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忠家族群墓2013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金忠墓志铭

金忠墓志铭由其共历艰难的同事好友、一代名臣杨士奇撰写,全文饱含深情地描述了金忠高尚的人品及邦国载宁的人生历程,热情赞颂了金忠堪称伟大的忠义之举。全文译成白话文如下:

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墓志铭(明.杨士奇撰)

永乐十三年四月十五日,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患病,第二天硬撑着上朝,退朝时病情加重,第三天去世。你祖上世代为鄞(宁波)人,从小慷慨豁达负义气,壮年游历南京、山东、河北,到达北京,客居北京二十年。皇上刚开始举义兵靖内难时,你以平民入见,被任命为王府纪善,跟皇上随军征伐。第二年被任命为王府长史,又过了一年升任工部右侍郎。永乐二年,升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

你对皇上恭敬谨慎,孜孜不懈,每被顾问,知无不言,回去后也小心谨慎,从未透露过谈话的内容,因而更加得到信任,委任更重。你辅导储君以正直自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得到优待。同列论事,直发己见,不持两端,为人又谦让善良,你的胸怀气度如江河注入大海那样宽广。

兵部机务极其繁重,你经常推举贤能的同官承担要务,待完成后,你会说,“如果是金忠来做怎么有此能力承担得了啊”;如果事情没有做好,你总是将责任归咎自己,说“这是我金忠失责啊。”他人做好事或稍微做出点成绩,你必定给予表扬。就是平时对你向来不好的人做出点成绩,你也一样称赞。你当尚书时,有一个过去在鄞县曾经侮辱过你的同乡人要到京城做官,怕你不能容他,你依然推荐了他。有人问你“难道你不记恨他吗?”你回答说,“我怎么能因为个人恩怨来掩没他为国家效力的才能呢?”

你尤其喜欢提拔善良的人当官,告诫他们说,“国家对我们很优待,希望你们为民造福。”你的所做所想都是以帮助百姓为自己的使命。闻听有人对百姓言语凶暴,会立刻艴然色变,真可谓是一个既正直又慈爱宽厚的正人君子啊。

你襟怀坦然,神情洒落。在繁忙的工作之暇,你总会与朋友徒弟相邀。酒一壶,棋一局,咏咏歌,用诙谐有趣的话开开玩笑,怡然自得啊。

对你的兄长金华你恭敬有加,笃诚友爱,对侄子爱护备至,如同自己的儿子。仆人正思早亡,他的儿子幼小没有依靠,是你将他养育成人,帮他娶妻成家。其它如赒济贫穷、丧葬抚恤的事情,你给予他人的帮助那就更多了啊。

你博于史学,每当谈论起历史上如何治乱的故事,娓娓道来,千言百语,来去脉,生动精彩,宛如亲历者一般。享年六十三岁。病情来势凶猛,尚书蹇义、侍郎卢渊来探望你,问你有什么话要留给大家,你说“人命如此,其它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是想到我金忠以匹夫平民觐见皇上,随从皇上多年,位列六卿,宠盛贵极,未能报片寸之恩,我死后难以瞑目啊!”又看了看襁褓中的儿子,叹到“不能报皇上的恩典了。”

志奇必须知道,皇上是因为宠信我才让我来为你写墓志铭,我希望我的兄长你或有感知啊。皇上为你写的祭文中说,“你才学优茂,器识弘远,殚竭心膂,克勤夙夜,小心慎密,始终无隙。”太子为你写的祭文中说,“你尽心尽力,知无不言,帮助弘多”,又说,你“老成忠厚,正要你多多辅助,怎么就突然离世了呢?”是啊,你们君臣之间,生荣死衰始终一心,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你讳忠,字世忠,祖父金汉卿,父亲金文英,因你的功绩均被皇上追赠为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祖母楼氏、母亲马氏均被皇上追赠为太夫人;夫人余氏被封为夫人;独子金达,你离世时仅六个月大。明年侄子金复初将按照你的遗愿把你的灵柩归葬于你的老家鄞县翔凤乡范家山。

士奇深深的知道你只讲大义,不希望宣传你做过的好事与立下的功绩,那就让我来叙述叙述你过往的事情,代替为你作铭吧!作铭如下:

金忠墓

皇上就象神龙驾天,你象云朵那样随从,你们千载难遇地相会于这个兴隆昌盛的时期。你的祖先,世住浙东,仁义善良。你胸怀大志,饱读史书,等待机遇。正如有播种必有收获,当你到访北京,遇到明主,奋发作为,随皇上奉天靖难 。你日侍帷幄,恭敬慎密 ,委以心腹。你入朝为官,委以重任,邦国载宁。你推荐了两个东宫 ,执掌邦政后 ,又兼辅二位储君 。身为东宫首臣,你道德高尚,深谙孔孟之道,大有古之君臣的风范。世上忠臣不胜枚举,而像你这样的大忠大义却不多,堪称伟大啊。

你获得的宠信难以描述,为报答皇上的恩宠,你不知疲倦的工作,堪为后人的楷模。将你的坟墓安葬在你的祖先旁边,那儿湖山麓盤,静谧安详,你回到那里永远的安息吧。

词条标签:非书籍,近代史,行业人物,政治人物,官员,历史,人物,中国

本文标签: 金忠

上一篇:木懿

下一篇:孙承宗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金忠》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renwu/30497.html

金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