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乡村野史 > 朱棣夺取江山后,后宫妃子无数,为何20多年没生一子?

朱棣夺取江山后,后宫妃子无数,为何20多年没生一子?

时间:2022-06-06 15:46:09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传宗接代”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子嗣并将血脉传承下去,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也因为这个理念,延伸出了“重男轻女”和“逼婚”等等现象,虽然现在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但从现今根深蒂固的程度来看,可知这种思想在古代却是十分普遍。我国古代相当重视子嗣的问题,尤其是皇室,如果一个皇帝没有继承人,那么就必须从宗室早早地过继一个男孩子来才行。历史上大多数帝王都有很多孩子,比如说清朝皇帝康熙就有五十多个孩子,甚至六十岁的时候还有女儿出生!但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子嗣绵延,比如明成祖朱棣,他只有9个孩子,而且这些还都是他登基前跟其他“妃子爱妾”生下的,在他掌权的20年里,他再没有生过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严格上来说,朱棣的最后一个孩子是在他25岁时出生的,此后他再也没有诞下过孩子。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勤于政事,毕竟建立“永乐盛世”也非易事,雍正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整整13年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最后累死在椅上,他很可能就像雍正一样勤勤恳恳,时间过得十分紧张。但这并不是原因,由于明朝的政治体系,事实上明朝皇帝并不需要过于地操劳。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倾向于朱棣本身身体的问题。

 永乐十八年(1420),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朱棣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百连千扯之下最后要被处死的宫女竟达近三千之多。其中有一个宫女自知将死,竟大喊“自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这就将朱棣“不行”的事情暴露了出来。这一段明朝的史书不会记载,还是后来在朝鲜国的史料中发现的。

 虽然这件事并没有确实的史实记载,但朱棣的身体却是确确实实存在问题的。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除了太祖、成祖外再没有其他人超过六十岁,虽然古代人均寿命本就不长,但明朝皇帝的寿命显得尤为短暂,毕竟明清官员六七十岁的都是一抓一大把。而且,明朝皇帝不仅普遍短命,还都子嗣稀少。但这显然不是朱元璋的原因,毕竟朱元璋可是足足有22个儿子,而且明朝皇室也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强的人,不过他们都不在永乐系统中,而是出自洪武系统,像庆成王自己有一百多个儿子,这是多么顽强的生育能力啊!永乐一脉只有儿子少或者生不出儿子的事情,像这样子孙满堂的情况从未出现。

 据载,朱棣活了64岁,才有4个儿子,而且都是早年与“妃子爱妾”生下的;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炽活了47岁,有10个儿子,其中两子早夭;明英宗朱祁镇活了37岁,9个儿子中有4个过早离世;明代宗朱祁钰才活了29岁,只有独子,而且独子还早逝;明孝宗朱佑樘活了35岁,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成化皇帝年纪轻轻,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叹息“老将至”,由此可以看出他自己已经感觉到了身体状况的问题。孝宗皇帝即位之前身体就已经不太好了,由此看来他的身体可能有某种先天不足。而从世宗到神宗,祖孙三代身体都不怎么好,常常待在宫里养身体。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这无疑就是由朱棣开始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朱棣患有某种遗传病才导致了他和他的后代普遍活不长久并且子嗣稀少,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朱棣在位20年再没有孩子降生过的问题了。

 

本文标签: 朱棣明朝
版权声明:

《朱棣夺取江山后,后宫妃子无数,为何20多年没生一子?》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83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