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刘邦知道吕雉心狠手辣,为何没有阻止她呢?

刘邦知道吕雉心狠手辣,为何没有阻止她呢?

时间:2022-06-05 16:04:42

  都说身处帝王家的女子总是活在勾心斗角之中,这句话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虽说在真正的历史上,后宫所发生的事情并不像影视作品中写的那样充满了戏剧性,但暗潮涌动等形容词还是很恰当的。尤其是当与帝家的政治和情感牵扯到一起的时候,就算是后宫也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想必就该是被吕后残忍做成人彘的戚夫人了。

  在刘邦登基称帝后,天下初显太平,帝王自然也就容易松懈。加之当时的戚氏本为当朝乐舞名家,时常为高祖爷奏乐起舞,将高祖爷的魂儿都勾去了。这样一来二去,刘邦很快便册封戚氏为妃,陪侍君王左右。然而,有了新欢之后,刘邦明显就忘记了自己的结发之妻吕后,对她的态度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要知道,作一直陪伴他从创业路上一路走来的吕雉,在飞黄腾达后却没能得到情感上的慰藉,这换作任何一位妻子都会嫉妒怨恨不是?

  再加上戚夫人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仗着自己得宠,便不仅一次的给刘邦吹枕边风,让他废掉太子刘盈,重立自己的孩子如意为储君。要知道吕后曾为刘邦先后生下了一对子女,当时的太子刘盈正是他俩的亲骨肉,这已经不是争宠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吕后的心里自然跟明镜儿一样,戚夫人那点儿小九九又怎能逃过她的法眼?但奈何刘盈也有些不争气,为人在性格上过于懦弱,这对于半生戎马的刘邦而言,自然是打心眼儿里不怎么看好自己这位太子的。所以刘邦真的有过想要废掉太子的打算,至于废掉后新太子的人选,也就只有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一人了。

  别看我们对于吕后的印象都是狠戾与飞扬跋扈,但那也是在刘邦去世之后。而在高祖爷尚在之时,她就算有再多的不满和怨气也不敢随意表露和宣泄。所以在危急关头,她只得以张良的兄弟作为筹码,要挟张良给自己出谋划策,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但是要知道刘邦本身就是一位深谙“鸟尽弓藏”道理的君王,他对于张良已经够宽容的了,倘若张良插手帝王家事的话,刘邦难免不会以此为借口置他于死地。再说了,毕竟太平年间不比乱世创业之时,就算张良说破了天,刘邦只要铁了心要换太子,他也是没办法阻止的。

  就这样,万般无奈之下,张良便劝吕后不如去寻一下当世大贤的商山四皓,因为听说刘邦对这四位贤者颇为敬重,只苦于一直不能将其请出山辅佐天下而已。就这样,吕后像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般,急忙派人去寻商山四皓,而更为令人欢喜的是,谁都没想到这四名老者竟然欣然答应,一齐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左右。

  如此一来,刘邦自然也就放弃了废掉太子的想法,最终化险为夷。后来戚夫人又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哭求刘邦回心转意,但那时太子已然处于不败之地,她这样的举措只能推进她日后悲惨结局的来临。

  不过,有人说难道刘邦就没考虑到吕后的善妒之心,在驾崩前没有为她留一个好的后路吗?其实是有的。按照刘邦的说法,他让戚夫人随子一起前往封地居住,远离朝堂,一来吕后没时间下手,二来母子间也好有个照应。只可惜吕后出手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在刘邦驾崩之后,戚夫人还没等上路,就被吕后囚禁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她也只是穿着囚服成日在宫中舂米。只不过日子一久,人难免会生怨气。所以在一句“相去三千里,谁当使告汝”的话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后,吕后也就彻底被激怒了,最终逼她喝下了哑药,并将其手脚尽数砍断,做成了惨绝人寰的“人彘”,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本文标签: 汉朝刘邦
版权声明:

《刘邦知道吕雉心狠手辣,为何没有阻止她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73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