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刘备对张飞之死为何表现的很平淡呢?

刘备对张飞之死为何表现的很平淡呢?

时间:2022-06-05 15:57:32

  刘备与二位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大戏,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三人的兄弟情在整个三国故事中,是一条主线,也决定了蜀国的命运。

  为什么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斩首,刘备得知关羽被杀,声俱泪下,为何听说三弟张飞被属下所杀,只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这不仅让多事之人瞎猜,难道张飞在刘备眼里,无足轻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关羽之死,对刘备的意义?

  2、张飞是怎么死的?

  3、刘备对张飞之死负有什么责任?

  1、关羽之死,对刘备的意义?

  刘备这个卖草席子的汉朝宗室远支,之所以能在乱世,被曹操称为英雄,除了他的宽广的胸怀,还离不开他的两个把兄弟:关羽、张飞。这两人如同他的双臂,没有这两人,他能不能成了那么大的气候,恐怕要大打折扣。让关羽送命的那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战。其实是关羽主动挑起的。

  刘邦为了收复汉中,要和曹操打仗。走之前,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最信任的二弟关羽。关羽为了牵制曹操的兵力,给刘邦助力,主动发起对曹操的进攻,是为襄樊之战。开始的时候,实力雄厚的关羽,打了一串胜仗,水淹7军、活捉于禁。打的曹操招架不住,恰好这时孙权来联系,要联合打关羽。

  曹操当然巴不得,当然孙权也不是平白无故做好事。他是这样想的,如果刘备真的夺取了汉中,刘备的势力太大,对自己来说不是好事。他想夺取荆州,归自己所有。即解了曹操的围,自己又得了荆州。

  三国就是这样相互牵制的。

  在孙权和曹操的前后夹击下,关羽战败被俘,被吕蒙杀害。襄樊之战,使刘备不但失去了关羽,更是丢掉了荆州,军队和人才几乎损失殆,蜀汉地位岌岌可危,孙权却占据了荆州六郡,不仅地盘扩大,更是“全据长江”,进一步巩固了东吴政权。是这场战役唯一的大赢家。

  蜀汉与东吴,十多年的同盟关系,从此反目成仇,三国关系从此转折。刘备心里痛恨孙权的背信弃义,又担心蜀国的将来,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这对他是强烈的刺激。《三国演义》中描写,当刘备听到关羽的死讯,大叫一声晕倒在地。醒来后,一天哭三五回,绝食三天,喊着要给二弟报仇。

  2、张飞是怎么死的?

  张飞为了给二哥关羽报仇,还没出发就被自己手下杀害了。公元221年,张飞因关羽之死悲痛至极,急躁的性格更甚。他恨不能立马出征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他命令手下大将,范疆和张达必须在3日之内,给所有士兵换上白甲,全军戴孝出征。

  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人向张飞请求宽限几天。张飞大怒,用鞭子把他们毒打一顿。两人捂着伤口,一商量,反正完不成任务要死,不如把张飞杀了。等张飞醉酒熟睡后,二人砍下了张飞头颅,投奔东吴去了。

  张飞爱喝酒,还虐待部下,刘备怎能不知道,还多次劝说他。

  刘备劝张飞,对自己手下要善待,尤其是在身边伺候的,更要处好关系。不要动不动就鞭打身边人,打完还留在身边伺候。时间长了,早晚要出事。可是张飞一直不改这种做派。他被杀后,副手写了一封加急电报汇报情况。刘备听说是副手写的公文,预料到张飞已死,也就是说早就想到虐待手下会酿成恶果,并不感到突然,不用拆信就说:“噫,飞死矣!”

  3、刘备对张飞之死负有什么责任?

  张飞死于嗜酒如命,虐待士卒的性格,但是刘备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飞与关羽最大的性格差别就是,前者敬上而欺下,后者是傲上而敬下。张飞的死,早在刘备的意料之中。

  刘备是三国中最晚得到自己领地的,在没有得到徐州前,一直颠沛流离,四处流浪。徐州是刘备的第一块领地,位置相当重要。可是屁股还没坐热,张飞却把它弄丢了。袁术觊觎徐州派兵来打,刘备只好前去阻挡,让张飞驻守徐州。刘备走时让他不要饮酒,殴打下属,张飞答应了,可是依然我行我素。

  徐州一名守将曹豹,因为拒绝张飞的劝酒,被其殴打。曹豹便和手下,暗自联系吕布,徐州被里应外合夺走。刘备丢了根据地和妻子,要是换了别人,脑袋早就搬家了。可是张飞却安然无恙。刘备知道张飞爱喝酒,体罚士兵,也找他谈过话。可是他对张飞滥杀士兵的行为,不但不批评,更多的是袒护。

  刘备说:你可以打骂他们,甚至可以杀他们,但一定要防止他们刺杀你。张飞对自己的问题,不但没有认识,连唯一能劝阻他的人,都选择了放纵和怂恿。是刘备让张飞感到,在蜀汉政权中,自己的大哥是老大,自己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就可以拥有特权。

  刘备的责任就是对张飞,没有规矩,没有原则的纵容。害了张飞,也害了自己,害了蜀汉政权。

本文标签: 三国刘备
版权声明:

《刘备对张飞之死为何表现的很平淡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67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