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荀彧家族背景很强大,为何被自己效忠的主公杀害?

荀彧家族背景很强大,为何被自己效忠的主公杀害?

时间:2022-06-05 15:56:29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武将谋士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三国五台山,演绎出一幕幕阴谋阳谋厮杀疆场的华丽大戏。

  三国中最具有话题性的人物——曹操可以争头把交椅。凭借自身的才能以及一帮文臣武将的忠心耿耿,曹操统一北方,势力如日中天,一统全国指日可待。曹操的一帮文臣谋士中,论才智可能是郭嘉,论计谋毒辣可能是贾诩,但是,如果说哪个谋士给曹操提供最强大的支持,荀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荀彧作为曹操最亲近的人,又给曹操提供巨大的支持,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强大的曹操。可是,这样一个股肱之臣,最后却死在曹操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位有王佐之才的人物被自己效忠的主公杀害?

  荀彧家族背景很强大,他的祖父荀淑当过郎陵县令。荀淑的八个儿子被称为“八”。荀彧的父亲荀绲,做过济南国相。荀彧本人有王佐之才,谁都想拉拢他。在东汉那个士族垄断的时代,荀家一定程度上就是士族最杰出的家族,占有巨大的人才资源,这是军阀争夺天下的必需品。所以,这样一个有家族背景的士族一直被各路军阀争相邀请,荀彧也就成为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不过,荀彧眼光毒辣,没有接受袁绍的橄榄枝,反而更加看好曹操这个潜力股。曹操特别高兴,把荀彧当成是自己的张良。荀彧也对得起曹操的器重,为曹操争夺天下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给曹操提供了重大战略指导,比如“迎奉天子”的策略。除此之外,还给曹操集团补充了一大批人才,包括郭嘉、荀攸陈群戏志才等三国大能。

  赤壁战败后,曹操逼迫汉献帝封他当丞相,还各种加封不属于臣子的权利,遭到了孔融的反对。于是,曹操把孔融连同他的家人全部杀掉。荀彧马上找曹操讨说法,孔融是孔子之后,杀掉他相当于跟天下所有读书人站在对立面。此时,这对亲密无间的君臣已经出现裂痕。

  公元215年,曹操又让汉献帝封自己当魏公,封邦建国,并且把反对他的国丈等人杀掉。荀彧更加旗帜鲜明的反对曹操的做法,身为人臣,应该忠于汉室,而不是篡权夺利。这样一来,俩人的君臣关系彻底破解。

  曹操觉得荀彧对自己不够忠心,就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荀彧明白了自己必死的下场,于是拔剑自刎。不过,《三国志》还有另一种说法,荀彧是因病郁郁而终。

  荀彧之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处的士族阶级的特定影响。士族在东汉影响力是巨大的,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读书人逐渐成为士族阶层,控制着国家的众多资源。

  而正因为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所以“忠君爱国”思想已经被他们刻在骨子里,荀彧当然也不例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方式不对,但他还是汉臣。

  曹操要做“魏公”,性质就不一样了,这是篡位的提现,想要对皇帝取而代之。这种做法跟荀彧心中的“理想国”出现了严重偏差,荀彧希望曹操兴复汉室,做汉室的忠臣。但是,曹操的做法让他失望了,曹操想做魏公,跟自己崇高的政治理念和信仰背道而驰。作为一个有风骨,有气节的读书人,祖上深受汉室隆恩,又深受儒家忠君爱国观念影响,荀彧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宁愿用死来抗议。

  荀令君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尽管当时东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可是,他依旧选择坚守。与其说这是“愚忠”,不如说这是一种无比坚定的信仰,这不正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有的傲骨吗?

本文标签: 三国曹操
版权声明:

《荀彧家族背景很强大,为何被自己效忠的主公杀害?》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64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