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司马懿为何敢发动政变?背后有何靠山?

司马懿为何敢发动政变?背后有何靠山?

时间:2022-06-02 23:26:37

  公元249年,司马懿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他趁曹爽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发动了历史赫赫有名的高平陵之变,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受《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影响,大家很容易认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这个“草包”瞬间就缴枪投降了。其实曹爽并不是“草包”,司马懿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司马懿身边还有蒋济高柔王观孙礼等曹魏的“老领导”。

  司马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魏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简简单单的两句话,真实的背后却有太多的权力斗争与腥风血雨。

  我们不展开,只说一个问题,司马懿发动政变是仅仅靠两个儿子和兄弟吗?当然不是!

  政变发动时,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派司马师司马孚率兵占据了武库,然后自己亲自带兵与太尉蒋济共乘一车,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同时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

  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太尉和司徒这都是三公之一,太仆也位列九卿。蒋济、高柔、王观和司马懿一样都是曹魏“四朝元老”,历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曹氏帝王。当司马懿和曹爽撕破脸的时候,他们选择站在了司马家一边,这是个问题!

  曹爽得罪了“老领导”们

  为何蒋济、高柔、王观等人选择支持司马懿呢?因为曹爽事情做得太绝,得罪了老领导们!

  先说蒋济。蒋济在曹操时代,是他的心腹谋士之一,军事眼光独到,多次提出很好的建议,比如建议联合孙权干掉关羽;魏文帝曹丕时代,蒋济出任东中郎将,代替曹仁统率大军,在曹丕历次伐吴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后升任尚书。魏明帝时期,蒋济出任中护军。

  中护军一职虽位不比上卿,但职权颇重,除了在军中总统诸将,执掌禁卫外,另有负责选任武官的权力。据《魏略》记载,蒋济为护军时,难以止住人们争先恐后地行赂,于是利用此职权之便大肆谋取私利,故当时民间有歌谣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

  曹爽掌权后,中护军这样重要的职位自然不能不掌握在手中。于是曹爽用了明升暗降的手段,先是把蒋济转为领军将军,进封昌陵亭侯。太尉司马懿晋升太傅后,蒋济又升迁为太尉。太尉虽然名义上是三公之首,然而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所以曹爽这相当于断了蒋济的财路,把他从实权位置上挤走了。

  再说高柔。高柔本是并州刺史高干的从弟,后来加入曹操阵营,以善于治法闻名高柔担任廷尉长达二十三年,后来升任太常。曹爽掌权后也是不断给高柔升官,正始六年(245年),升任司空;正始九年(248年),又迁任司徒。

  王观的经历也差不多。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曹丕称帝后,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后来魏明帝召王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太尉司马懿后来更请王观出任他的从事中郎,后先后转职尚书、河南尹和少府。

  明帝死后,曹爽专权,生活奢侈,曾命材官张达销毁一些其府中木材和一些私人物品,王观知道后不畏曹爽权势,将张达免职。另少府属下三个尚方御府内有很多珍奇玩物,曹爽常常要求取用,但又害怕王观的守法不阿,最终将王观调任太仆,以方便自己取利。

  蒋济、高柔、王观这样的“四朝元老”,在曹魏任职多年,各种关系盘根错节。蒋济长期担任中护军,禁军中很多中层军官都是他提拔的;高柔在司法系统浸淫多年,德高望重。曹爽为了掌控权力,把这些老臣挤到一边,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也怪不得他们愿意和司马懿一起打到曹爽!

  曹爽的败亡,不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一方面是司马懿的隐忍与充分谋划,另一方面蒋济、高柔等老臣的支持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通过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单位里不要看不起退居二线的老领导,更不要得罪他们,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能量!

本文标签: 司马懿三国
版权声明:

《司马懿为何敢发动政变?背后有何靠山?》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63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