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西汉建立后人口骤减 刘邦是如何恢复人口的

西汉建立后人口骤减 刘邦是如何恢复人口的

时间:2022-06-02 23:16:00

  还不了解:西汉人口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为增加人口想出一办法,迅速成人口大国,却让女子苦不堪言。

  汉朝成立之初,经济萧条,人口因为连年征战的关系锐减,国内刚摆脱战争的痛苦,一切都是百业待兴,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缓冲。可是国内需要建设,国家边界还有匈奴虎视眈眈,在这内忧外患之际,国内的情况可以通过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来缓解。

  而面对这不怀好意的匈奴,则需要强军,可行兵打仗既需要钱财,又需要能战斗的士兵,但汉初不仅国库空虚,而且历经连年征战,哪还有足够的兵力来震慑匈奴?

  因此发展生育,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十分的重要。为了增加人口来应对眼前的燃眉之急,汉高祖刘邦想出一个办法,使得汉朝人口大增,迅速成为一个人口大国,可这一政策却苦了女子。

  这一个政策便是加收“单身税”,刘邦下令年满十五岁但未婚嫁的人,需要增收“单身税”,若是年芳十五还未曾出嫁,便需要向国家增收120钱的的税收。

  大多贫苦人家为了避免这120钱的税收,便在十五岁之间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入一个自己可能未曾认识,也未曾听说的人家,结婚生子,开始学着过日子。

  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十五岁的女子不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还是一个孩子,都是需要被父母疼爱的年纪,正值青春期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可无奈的是,在古时候,十五岁的女孩早早成为了大人,开始为家里的生计打量,女孩子嫁出去之后,大多都需要在帮助夫家管理家中内务的同时帮扶娘家,两边都要顾,还有自己的儿女,与公公婆婆之间的关系等等事物。

  她们早早的结果这沉重的单子,没有人将她们看做是孩子,很多的女子自十五岁起,便被名为责任的枷锁束缚,明明是在花季般的年纪,却开始早早的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斤斤计较,为维护婆媳关系而费尽心力,为如何让自己的丈夫的心在身上而苦恼。

  如今的我们看来,这样的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太高,将她们深深的束缚,很少人能挣脱这般束缚,只求她们遇见的夫君是弄得体贴自己的,或者两人能相敬如宾的,而这种缘分却是十分的稀少,更多的是孽缘。

  除了早嫁早育之外,刘邦还颁布了另一个政策,那便是若是老百姓家中多生了一个子女便可免去两年的徭役和赋税。

  这对于家中需要面对这些的男子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都说多子多福,多子的福大多都由男子享,十月怀胎的痛苦则由女子承担。

  这样的政策对于女子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却又切切实实为这个国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好处,人口的增加,为汉武帝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随后吕后掌权,又将适龄女子未出嫁所需要缴纳的费用,增加到原来的五倍之多,这使得汉朝在最后的七十年里人口数量有了飞一般的增长,直到汉武帝时期人口已经和秦朝时期齐平。

  而这一制度也被往后的皇帝所沿用,人口的增长有了保证,国家的发展也就有了可能,加上长时间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在汉武帝时期,也就不用担心因为缺兵缺粮而不能对屡次挑衅汉朝的匈奴出兵,也就有了后面卫青霍去病等人多次驱逐匈奴,使得匈奴不再敢冒犯汉朝疆土,也才有后面的张骞出使西域,才有后来的盛世。

  虽然这一政策对于国家十分的有利,但这有弊端,这一个政策建立在牺牲女性的利益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建立在男权统治下的政策,在那个时代男尊女卑,女子的利益被牺牲,女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她们只能听从,听从丈夫,听从长辈。

  女子早早成家,为家里操劳,不仅要照顾孩子,要照顾双亲,做好贤内助不让丈夫为家里的事情操心,能够专心的建功立业或者劳作耕种养活家里。

  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太过苛刻,甚至很有可能只被当做是用于“生育”的机器,没有自主选择,不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只有听从。也鲜少人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丈夫。这样的政策虽适合那个时代背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法子,但在如今看来对于女子而言实在是过于残忍。

  若是有人说要借鉴这一方法来解决现有的一些问题,在笔者看来着实是没有必要的。如今男女平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不论男女双方都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想法,是否生孩子,也应该尊重女子的想法,毕竟生孩子的人不是男子,所受十月怀胎之苦的也不是男子。

  妻子不是自己丈夫的所有物,是一个有自己选择与判断的人,自然也不用一味地听从自己的丈夫。男女双方同处于一片阳光的照耀之下,自然有同等的权利拥有阳光。在如今的时代,若在说什么女子没有孩子终将是不完整之类话语的人,终将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本文标签: 西汉刘邦人口
版权声明:

《西汉建立后人口骤减 刘邦是如何恢复人口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54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