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战国时期各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会无功而返

战国时期各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会无功而返

时间:2022-05-31 16:03:55

  对秦国和战国各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国时期其他国家有一次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为何却最终无功而返?

  自从周幽王姬宫涅被犬戎部落杀死,周平王姬宜臼继位以后。随着周王朝把都城由镐京迁到了洛阳以后,整个周王朝开始走向没落。

  周王朝的各个封国之间互相吞并和厮杀,因为周王朝中央政府的漠视不理,也让各个封国明白,现在周王朝已经不会保护自己了。

  只有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于是各个封国之间由春秋时期打到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秦王朝因为秦穆公嬴渠梁任用公孙鞅,实行了“商鞅变法”。

  让秦王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变得强大,这自然而然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住一起,于是楚王国、齐王国、魏王国等几个国家,好几次要联合起来一起攻打秦王国。

  01楚王国统领各个国家一起攻打秦王国

  因为秦王朝随着秦昭襄王嬴稷的离世,国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趁着这次动乱,这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重新进行反击秦王国的机会。

  公元前241年,楚王国、赵王国、魏王国、韩王国以及卫国联合起来,并且推举楚考烈王芈完担任纵约长,一起攻打秦王国。

  楚考烈王芈完则派遣楚国的宰相春申君黄歇,率领着五国联军一起攻打秦王国。他们气势汹汹,一直往前行进,到达了秦王国的函谷关外。其实早在之前,几个国家就已经联合起来攻打过秦王国,不过结果都是不尽人意。

  五个国家这次的联合,全部以为这一定是一场胜券在握的战争,就算大军的战斗力不如秦国大军的强大,但是总是要以少胜多。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秦国的大军出现,仗还没有开始打,秦王国大军的士气,就让五国联军,不寒而栗。

  五国联军就好像“老鼠看到猫”一样,纷纷四下逃窜,一哄而散,这场气势汹汹的战役,好像纯属闹着玩一样,让人唏嘘不已。

  02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失败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人心不齐

  五个国家看似是一起攻打秦国,反抗秦王国对他们的吞并。其实在内里,谁都有自己独自的小算盘,希望能够得到自己的目的。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如当这边春申君黄歇带领着大军一起攻打秦王国的时候,那边赵王国的大军却还想去攻打一下齐王国,占个小便宜。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心不齐,大家各怀鬼胎。战斗力犹如一盘散沙,所以自然而然不会取得胜利。

  第二、秦国的实力强大

  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由于秦昭襄王赢稷的时候任用魏冉白起两位大将,让秦国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的实力而言,都远远超过了之前,与七十年前合纵大军一起逼进函谷关的时候。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秦国外交的成功

  齐王国和燕王国根本没有参加这次的联合攻打秦王国的计划。特别是齐王国是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不论国土面积还是国家实力,和秦王国都不相上下。

  但是范雎的“远交近攻”在齐王国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公元前237年,齐共王田建访问秦王国。秦王嬴政用着最高的礼仪对待田建,不仅如此还和嬴政结拜成为异姓兄弟。

  而后,齐王国派去秦王国都城咸阳的使者,毫无例外都得到秦王国的厚待,这也让齐王国坚信两个国家的深厚友谊。所以齐王国并没有参加这场合纵攻秦的战役。

  03这场战役失败带来的影响

  第一、楚王国的巨大损失

  楚王国作为这次合纵攻秦的带头人,他们不仅没有攻打秦王国成功。反而让楚王国把自己的都城陈丘失去了,没有办法之下,只能把都城迁到了更远的地方就是寿春,也让楚王国损失惨重,遍体鳞伤。

  第二、激发了秦王国的野心

  秦王国从秦惠文王赢驷开始,就一直希望能够一统六国,一统度量衡和文字。他的后代无论是秦武王赢荡还是秦昭襄王赢稷,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到了秦始皇嬴政的时候,他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所以这几个国家联合起来,都没有攻打秦王国取得胜利,可能本来秦王国还觉得自己能够攻打其他国家,信心并没有那么强大。

  但是这次五国联军的失败,反而更加鼓励了秦王国的野心和士气,让秦王国明白,堂堂五国联军,战斗力却也不过如此,为后来秦王国一统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个国家统治阶层的腐败无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再加上秦王国一统六国的决心越来越强大,所以在这几个国家联合攻打秦王国没有几年以后。

  秦王国的大军就把他们一一拆解,逐个击破,也终于结束了几百年的战国时代,完成了祖国的大一统时代。

  秦始皇嬴政一统了六国以后,大力实行改革政策。不论是政治方面、军事方面以及监察制度都是通通设置起来,而且很多制度也一直被后代给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史记》

本文标签: 秦国战国
版权声明:

《战国时期各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最后为什么会无功而返》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52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