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秦始皇陵至今没被打开的原因是什么呢?

秦始皇陵至今没被打开的原因是什么呢?

时间:2022-05-31 15:53:47

  秦始皇陵至今没被打开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秦始皇

  秦国通过几代人的积累努力,到了秦始皇那一代,已经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变成一个强盛的大国,实现了一统六国的宏图霸业。坐拥天下后,秦始皇则在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同时,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大兴土木,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征用大量民力,为自己修建皇陵。

  耗竭国力民力的背后,从文化艺术层面来看,秦始皇陵属于名动古今中外的豪华陵墓,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极致奢华,让人为之震撼。不过秦始皇陵为何至今没被打开?经考察研究,里面含有数量惊人的水银,不过水银有毒是其次,卫星俯瞰图说出了真相!

  宏伟瑰丽的陵墓

  古人敬畏生命,崇拜自然,相信死后还会去到另一个世界,所以历代帝王对自己死后的“居所”,十分重视,通常会命人精心修建。且古人认为陵墓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阶级分明的时代,上到帝王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希望死后能被风光埋葬。为此,对于墓穴的修建,古代帝王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非常的讲究,从选址到修建,都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他们希望能够在死后的世界,继续享受生前世界的荣华富贵与无上权力。

  在众多帝王陵墓中,秦始皇陵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惊人!从建筑规模上看,只能用“庞大”、“壮观”、“宏伟”等霸气词语来形容;从防盗机关上看,也做得相当出色,使得那座宝库经历两千多年的岁月,仍保存完整;从文化内容上看,更是丰富斑斓,既有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大量陪葬品,还有水银夜明珠筑造成的江河日月……他命人打造出了另一个奢华的世界,恨不能把生前所享有的,都搬进他死后的“居所”。

  不得不说,在众多帝王陵墓中,最奢华瑰丽的莫过于秦始皇陵。而这座埋葬有不计其数珍宝的陵墓,至今都没有遭遇盗墓贼,这是为何?除去里面设有的机关,和有毒的水银,导致盗墓贼不敢进入,卫星俯瞰图还揭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你知道后也不得不佩服。

  古代帝王陵墓选址

  古代帝王兴建陵墓的习惯,抛开他们的个人欲望不说,实际上还有一番讲究。他们希望能够挑选一块风水宝地,请大师观测妥当后,才会动工修建陵墓,这是古人的习俗信仰,也是一门风水学。所以,那些帝王为了造福后世,与护佑江山稳定,都会严谨选择适合修建陵墓的宝地。包括到了现代,大家都很关心自家祖坟有没有选好。

  秦始皇陵也是如此,这座壮观的陵墓选址在骊山,然后征用70万民力,耗费了39年的时间,才把地宫打造完成。1962年,秦始皇陵经过考古学家的首次勘察,发现整个地宫达到了56.25平方公里,里面的文物更是无法想象。

  这座惊人的大宝库,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让盗墓贼望而止步,一是机关,二是水银有毒,吸入就会中毒死亡,盗墓贼自然不敢进入。不得不说,秦始皇陵就是盗墓贼无法“挑战”的古墓。此外,还有一点就连盗墓贼也不清楚,还好他们没动这份心思,否则就要背负骂名了。

  秦始皇陵惊人的卫星俯瞰图

  在过去,郭沫若曾要求打开秦始皇陵,还好被拒绝了,不然这座瑰丽壮观的陵墓,必定遭受重大损失,毕竟当时的科技条件远不如现代。直到今日,秦始皇陵都没有被打开过,且通过卫星俯瞰图,专家还有了重大相关发现。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与华山之间,如同一条巨龙,而秦始皇陵修建的位置,正好就在巨龙的眼睛上,所以那是古人说的龙脉,是不能随便去打开破坏的。由此可见,秦始皇在命人修建陵墓时,单是在风水选址上,就下了很大的功夫,难怪会打造出这般让人震撼的壮丽陵墓。

  结语

  秦始皇生在秦国鼎盛发展时期,加上他自身的统治能力,创下了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关于他的功绩,后世之人不可否认,不过关于他的不足之处,也同样不可忽略,还需对历史报以客观的态度。秦始皇陵的修建,从国家发展上讲,的确劳民伤财,彰显着秦始皇暴政骄奢的一面。但从文化角度看,秦始皇陵不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它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单是从陵墓的选址上看,就让人叹服!古人向来讲究风水,所以秦始皇在生前更是以无上权力,命人为自己寻到了最佳风水宝地。

本文标签: 古代秦朝
版权声明:

《秦始皇陵至今没被打开的原因是什么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44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