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商鞅作为秦国的奠基人 为什么还说商鞅是秦国的掘墓人

商鞅作为秦国的奠基人 为什么还说商鞅是秦国的掘墓人

时间:2022-05-31 15:46:10

  还不了解:商鞅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商鞅既是秦国的奠基者,为何又是掘墓人?

  秦始皇能够一统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跟他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同时他在继承王位之时,秦国就已经具备了一统六国的实力,这个实力是历经几代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提起积累,那就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商鞅。

  商鞅生平

  商鞅他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人,他早年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帐下任中庶子,受到公叔痤的器重,在公叔痤年迈病重的时候,像魏惠王举荐商鞅接自己的班,惋惜魏惠王不能慧眼识珠,对于公孙痤的建议不予采纳,还认为是公孙痤发糊涂。在政治上得不到重用的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来到到当时极弱的秦国,商鞅经过三次求见秦孝公,分别像秦孝公介绍帝道、王道、霸道,最后霸道被秦孝公采纳,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惋惜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为了报仇将商鞅车裂而死。

  商鞅的改革

  商鞅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思想离不开依法治国,在当时的秦国,社会风气未开,为了迅速的达到目的,他的法是严刑峻法,当初在渭水河边,一次性就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河因此而变赤,在他的轻罪重罚的思想下,秦国私斗之风立马得以改善。

  商鞅的改革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一奖战,二奖耕,根据军功来授予田地和爵位,使得秦国之前连年的兵员短缺,立马变成了兵员富足的国家,将士们为了争夺田地爵位,奋勇杀敌,使得秦军的战力大大的提升,奖励耕种,使得秦国的粮食得到保证,有兵有粮,综合国力自然不断提升,强大的秦国开始了它逐步蚕食六国的野心。

  商鞅的改革,彻底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面貌,使得秦人个个遵纪守法,就连商鞅最后逃难之时,因没带文凭想去农家投宿都遭到拒绝,他的法已经深深地印入到每个秦人的血液之中,秦国凭借着种法治的思想和军功授爵制,经过几代的努力,最终一统了六国。

  商鞅改革的两大弊端

  军功授爵制这种制度在战时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能够提升大军的战斗力,可是当秦始皇一统六国,平定天下之时,这种制度就不再符合了,没有战争就没有军功,对于后面占领土地的国家,他们的子民后面虽为秦民,却没有太多的土地可以给他们,造成了一种极大的不平衡,可是这种制度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秦民的血液之中,随着秦朝的一统,人口的增长,这种矛盾不断显现出来,后面所爆发起义的,几乎都是六国的遗民。

  秦国使用的严刑峻法,在乱世之时,确实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在和平年代,却受到人们的抵触,陈胜吴广的起义,是因为无法到达指定地点,被逼无可奈何选择造反;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同样是因为无法赶到指定地点,无可奈何的选择造反,造反的火越烧越旺,最后将秦国几代君主努力的伟业毁于一旦。

  商鞅的改革,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和强大,但是它的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和军功授爵制,根本无法适应一统天下时的秦国需求,但是这种思想和制度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秦民的血液之中,是无法改变的,这就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因此秦朝的成功是得益于商鞅,灭亡同样是拜商鞅所赐。汉初的政策正好是不同的政策,无为而治的思想开创了大汉的基业。

本文标签: 商鞅秦国
版权声明:

《商鞅作为秦国的奠基人 为什么还说商鞅是秦国的掘墓人》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37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