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张良运筹帷幄!萧何韩信遇难,张良为何不作为?

张良运筹帷幄!萧何韩信遇难,张良为何不作为?

时间:2022-05-31 15:43:52

 张良运筹帷幄!萧何韩信遇难,张良为何不作为?

 大家都知道,刘邦能取得天下,有三个关键人物,即:萧何、韩信、张良!历史学家将这三人,总结为“汉初三杰”!如果说萧何韩信这两人还有点“俗气”,那么张良标准的浑身都是“仙气”,可为三杰之首!

 对于张良,古今史学家都给予高度评价,陈平就曾评价他是“元勋之首冠也”!当然,最有名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评价!

 显然,从张良受书、博浪沙刺秦(又称张良刺秦)、辅佐刘邦打天下这三件事来看,张良绝对是“胸怀宽广、有情有义、足智多谋”之人。

 那么,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即:韩信、萧何遇难之时,为何张良袖手旁观、冷眼旁观,而不出手相救呢?毕竟,这三人同事多年,加上英雄惺惺相惜,所以张良怎么也应该有所动作才对呀!

 公元前196年,萧何邀请韩信入宫开会,因为韩信一直感恩萧何,所以就应约而去。结果,刚进宫内,就被吕后派人抓了起来,后来宫女用竹刀将其刺死。一代兵仙,如此死法,的确非常耻辱!

 那么,韩信被杀是“临时突发事件”吗?显然不是,这事早有谋划!从陈豨叛乱时,韩信就身处危机之中了。这时,张良看不出刘邦吕后的心思吗?显然不会!然而,张良却选择了冷眼旁观!

 萧何帮助刘邦吕后除掉韩信之后,自身却陷入了一个大危机之中!原因很简单,萧何清正廉明,在百姓中威望越来越高!所以,这让刘邦非常担忧!后来,找了个由头,将萧何投入大牢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萧何曾经“自污”过,也做过很多努力,但刘邦还是猜疑他!最后,还是靠一个人仗义执言,才逃脱牢狱之灾,保住小命,但却变得诚惶诚恐了。萧何遇难,张良为何依然冷眼旁观,一点动作也没有?

 有人在分析“韩信遇害时,张良袖手旁观”的原因中,指出了这么一点,即:韩信自己找死!但萧何不存在这一点呀,一直为国为民,张良为何也冷漠对之呢?

 需要注意的是,张良一直活到公元前186年,刘邦是公元前195年去世,萧何是公元前193年去世,韩信是公元前196年去世。也就是说,张良活的最长,刘邦对韩信、萧何动刀子,张良都看在眼里!

 第一,张良金盘洗手之后,就不再过问朝廷之事,一心从事修炼!此人有仙气,对权势之类,没什么贪恋,对朝中的勾心斗角,也没有兴趣。所以,对韩信、萧何等人的遭遇,张良可能看在眼里,但却瞬间就扔到脑后了!更为重要的是,既然是“金盘洗手”,那就彻底一些,别再过问,否则会引火烧身!

 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重视,即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张良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天下,可以说“功名于我如浮云”。所以说,张良冷眼旁观,很可能是因为他不再沾一点朝中是是非非了!

 第二,张良情商很高,知道自己即便出手,也未必能救得了!坦率的说,张良情商很高,古今能善终的开国豪杰还真不多,他是彻底不过问朝廷之事,即便知道也不愿惹上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张良知道一件事,即:即便他这一次出手救了韩信萧何,但下一次呢?

 而且,刘邦一旦对大臣动了杀心,那么张良也保不住呀!不客气的说,稍有不慎,张良都可能被卷进去。所以,张良面对韩信萧何的遭遇,干脆选择冷眼旁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杀功臣这一类的事情,发生的很少,主要有两个原因,(1)列国竞争,一旦杀功臣,就无法吸引人才前来效力,(2)当时没有杀功臣的传统!然而,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可谓是给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坏头!

 

本文标签: 汉朝张良
版权声明:

《张良运筹帷幄!萧何韩信遇难,张良为何不作为?》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30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