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历史上张纮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张纮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2-05-31 15:43:49

  汉末三国时代,猛将智士层出不穷,涌现出了颇多的奇才。今天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纮与昭,号二张;纮柔克,昭纯刚。纮先死,德不亡,昭后死,誉益彰。——萧常

  提起东吴的大臣,大家最容易想起的是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实这几位都是侧重于军事,东吴早期的文臣代表是“二张”——张昭张纮。他们为孙策孙权早期在江东奠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广陵名士,高名远播

  张纮字子纲,徐州广陵人。年轻时游学京都,曾曾跟博士韩宗学习《易经》和欧阳《尚书》,又到外黄跟濮阳闿学习《韩诗》、《礼记》和《左氏春秋》, 后回到本郡,被荐举为茂才,当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辟为掾属,拒绝应召,避乱江东。

  紘既好文学,又善楷篆书,后来代表江东前往许都,孔融与之交好,多次称赞张纮的才学。张纮在许都时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见过一面。张纮称陈琳的文章写得好,陈琳说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来,就好比小巫见到大巫一样。”成语“小巫见大巫”也由此而来。简而言之,张纮可谓是徐州名士,天下皆敬。

  擘画江东,辅佐孙策

  当初孙策在江都时,正好张纮母亲去世守丧在家。孙策多次拜访张纮,咨询当世的时事。孙策对张纮说:“现今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没有能够匡扶朝廷的。我的父亲讨董卓收复洛阳,壮志未酬死于黄祖之手。我虽然年轻,但有志向收兵吴会,为父亲报仇,成为朝廷的外藩,先生认为如何?”

  一开始张纮并不认可孙策,回答道:“我这个人向来没什么能力,现在又在守丧期间,没什么能够帮助您的。”孙策说:“先生高明远播,远近怀归,如果能够得到您的帮助,我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您何必推辞的。”说完涕泪横流,张纮感念孙策情真意切,于时回答道:

  “当年周王室衰微,齐桓晋文相继而起,诸侯自此恢复朝贡。您的父亲孙坚忠于汉室,您又是骁勇无比,如果能够依靠舅父起兵,一统荆、扬二州全据长江,则大仇可报功业可成。肯定不会亚于当年齐桓晋文的功业,我决定与您共同南渡长江,成就一番事业。”

  孙策高兴的说:“一与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无复回顾之忧。自此之后,孙策带兵四处征战,张纮常替孙策坐镇后方。后来张纮代表孙策出使朝廷,曹操非常欣赏张纮,为了拉拢他,征辟紘为掾属,举高第,补侍御吏,后以紘为九江太守。然而张紘心恋孙策的旧恩,思还反命,以疾固辞。

  公元200年,曹操听说孙策去世,打算趁江东举丧期间进行征伐,张纮进行劝谏,认为乘人丧事而用兵,既有违传统的道义,如果攻而不胜,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曹操听取了意见,表任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曹操想让张纮劝引孙权归降,外任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鞠躬尽瘁,奠基江东

  孙权刚刚统事时,正当盛年,吴夫人以外部多难,深怀忧虑劳苦,多次感谢张紘,嘱咐他们的辅助之义。张紘立即上书答谢,思索的唯有补过误张紘以孙坚击破董卓,扶持汉室的功劳和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大业写了一篇铭记颂扬。写完后呈给孙权,孙权阅读悲痛伤感,说:“君真了解我家的经历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任命张纮为长史,随军征讨合肥。孙权率领轻骑准备亲自前往突击敌人,张纮劝谏说:“兵器即是凶器,战争即是凶险。现如今您依恃旺盛雄壮的气势,轻视强大凶暴的敌人,三军将士无不寒心,斩将夺旗威震敌军,这是偏将的责任,而不是主帅所干的事情。希望您抑制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猛鲁莽,胸怀成为王霸的大计。”

  孙权接受了他的建议而放弃了行动。 回师后第二年孙权准备再次出兵,张纮又劝谏说:“自古以来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虽有皇灵辅佑在上,文德传扬于下,也要依靠武功来昭其勋绩。然而武功贵在因时而取,然后才建树威势。如今理当暂且隐伏偃息军队,广泛开垦农耕,任贤使能,务须崇尚宽和仁惠政策,顺应天命来施行诛讨,这样就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天下平定。”于是孙权便停止了军事行动。

  张纮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建业),孙权依从其说。孙权让张纮回吴郡接来家眷,走在半路上张纮病逝。临死前,他授意儿子张靖给孙权留下书笺说:“自古以来君王都想修治德政来兴隆盛世,然而大多没有理想的结果。并非没有忠臣良将相辅佐,不是不明白治国的根本,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恶情感,不善于听取意见。”

  “人之常情是畏难趋易,喜好相同的意见而讨厌不同的意见,这与治世法则正好相反。《易传》有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说学好不容易。君主继承数代相传的基业,凭借自然的趋势,掌握着驾驭群臣的八柄权威,乐于做好做的事、听好听的话,无须向他人索求什么。”

  而忠臣心怀难于进用的治国之术,说出逆耳的忠言,两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当然吗?不合就会产生隔阂,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虚而入,君主就会被假忠迷惑眼睛,贪恋小人的恩爱,于是贤愚混杂,长幼失序,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人情关系扰乱了正常的统治秩序。

  故此圣明的君主醒悟到这一点,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不厌其烦地接受忠谏,克制感情、减抑情欲,为了道义而割舍恩爱,在上者无偏颇错误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绝了非分之念。您应当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锋芒,以成就仁义泽被天下的大业。建安十七年(212年),张纮卒,时年六十。孙权看了他的遗书涕泣交流。

  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作为高明远播的天下名士,张纮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为孙氏在江东立国贡献颇多。

本文标签: 张纮汉朝
版权声明:

《历史上张纮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30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