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帝王野史 > 皇帝制定刑罚砍掉犯人的脚,为什么反被人们称颂?

皇帝制定刑罚砍掉犯人的脚,为什么反被人们称颂?

时间:2022-05-31 15:42:45

 皇帝制定刑罚砍掉犯人的脚,为什么反被人们称颂?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朝李世民在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想掩盖这个事实,他就非常努力在做一个明君,在百姓心中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他的一生确实可以用明君来阐述,一次砍掉犯人的脚,百姓却说他仁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皇帝是没有错误的,皇帝的想法臣子们一定要不问原因就要去办好,而身为皇帝的李世民,萌生了修改刑法的想法,作为他的臣子们,自然要服从命令了,毕竟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也不是白说的。其中房玄龄就是这次修改刑法的主要负责人,在李世民的授意下,他很快将一些死刑修改为了看起来更为友好宽恕的肉刑,毕竟比起来疼痛,活着才是更重要的,肉刑的一种就是断脚趾,所谓的断脚趾就是对犯人的处置方法是砍掉犯人的右脚。

 在唐朝时期,断右趾就是将罪犯的右脚砍断的刑法,自唐朝开始,这一刑法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期非常之久,李世民在主张把死刑改为痛苦的肉刑之后,罪犯虽说会经历一些痛苦,但好歹性命是保住了,很多犯人免去了死去的命运,这一改革,的确为李世民赢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名声,百姓们都说君主是一个仁慈宽厚的人,这也让李世民觉得十分得意。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又一次有了新的想法,他以汉文帝为例,参考他的所做作为,说早就有皇帝把肉刑这一刑法废除掉了,作为一个百姓口中仁慈宽厚的皇帝,怎么可以有肉刑这个刑法呢。

 这个肉刑太过残忍不留情面,不适合自己仁慈的名声,所以李世民想要把肉刑这一刑法废除掉,基于这一点来说,很多人是有意见的,废除肉刑明面上来看确实是为百姓为天下苍生好,但是有些过于圣母了,如果肉刑真的就这样被废除掉的话,那些穷凶极恶的人可以继续活下来祸害他人,本来死有余辜的人还留存在世上害人,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更多无辜的百姓死去,这次的废除肉刑的改革怎么解读都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当时的大臣们,都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自然可以看到可能会发生的不好的结果,也明白君主为了在民间的好名声才做的这一切。

 这种情况下,就有人在朝堂上发出来了不同的声音,很多谏议大臣们都提出了废除肉刑不可靠的意见,认为废除死刑已经是对罪犯的皇恩浩荡,让罪犯免遭不死,但是肉刑不但是对罪犯应有的惩罚,而且还能起到警戒不知法律的人,让百姓们对刑法产生畏惧心理,以此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李世民当然听明白了大臣们的意思,也知道这样确实有些不妥,但是为了营造一个圣君的形象,他还是 继续让大臣们讨论废除肉刑的可能性。

 后来李世民做出来大赦天下的举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造福百姓,这时的刑法其实已经相当轻了,百姓从中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心眼里感激皇上,李世民后来很干脆的把断脚趾变成了只断右脚趾,这一系列举措为了赢得了民心,在民间成功塑造了一个仁慈圣明的君主形象。

 唐太宗在最初的时候就做出了大赦天下的举动,并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造福百姓,其实无论是平民还是朝中的大臣,都从中受到了好处,而百姓们是不会关心皇位上坐的到底是谁的,他们只关心这个皇帝能不能为百姓做事,关心百姓,李世民做的这一系列事情为他在民间赢得了民心,百姓们都说他仁慈,是个难得的明君。

 不过李世民可并不是心慈手软。他在对待某种事情上的手段也是相当强硬的,他在即位之初,就因为皇位的争端,引发了一系列的叛乱,他对待这些叛军是丝毫不心软,而这正是一个合格的君主的行为,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仁慈,在什么时候该强硬,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被后人所敬佩。

 虽说如此,我们也知道李世民骨子里也是一个好战的人,毕竟他的皇位也是通过武力得来的,他的这一举动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自此将皇子们的野心都提了起来,不断出现因为争夺皇位而爆发的战争,而像这种谋反,李世民在位期间,就有一次一年之内发生过三次,这也算是他自己种下的恶果了,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但是也是一个有着强硬手段的铁血战士,作为君主,李世民不可小觑。

 

本文标签: 唐朝李世民
版权声明:

《皇帝制定刑罚砍掉犯人的脚,为什么反被人们称颂?》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27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