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欢娶蒙古女子 皇帝有什么迫不得已的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欢娶蒙古女子 皇帝有什么迫不得已的

时间:2022-05-31 15:40:41

  还不了解:清代皇帝和蒙古妃子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何清代皇帝爱娶蒙古妃子?是审美不同,还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很好奇为啥清代皇帝后宫里,有那么多蒙古妃子呢?像是如懿传中的颖妃恪嫔,美人无泪中的大玉儿和海兰珠,她们都是来自蒙古的妃嫔,是蒙古妃子都长得特美?还是皇帝有啥迫不得已的原因?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清宫剧中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满蒙联姻,满蒙联姻是明清时期满族与蒙古族之间,保持了近三个世纪的和亲活动,在努尔哈赤逐步一统女真各部的同时,还要做好和明代对抗的准备,此时蒙古的科尔沁便走进了他的视线,于是努尔哈赤娶了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想要通过联姻达到团结蒙古各部,共同打击明代的目的,但努尔哈赤为什么会选择蒙古呢?明代是推翻元代后建立的,而元代的后裔就组成了当时的各个蒙古部落,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俩人能走一块就不起奇怪了。

  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最早满蒙联姻活动,此后便开满蒙联姻的热潮,几乎每任皇帝后宫都有蒙古妃嫔的身影,在清初时期,蒙古贵女更是几乎把后宫给包揽了,皇太极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宠妃是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顺治的老妈孝庄太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清代第一废后”孟古青,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哪怕后来顺治闹离婚,为了利益转头还是得娶博尔济吉特氏,怎么样,看多了是不是连这几个字都不认识了,清初需要倚仗蒙古的地方比较多,联姻自然也就频繁了,但在乾隆驾崩后,清代后宫几乎再也没了蒙古妃子的身影,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清军入关前至清末,满蒙联姻次数共有595人次,平均下来每年就有两次联姻活动,而联姻的高峰期,就在康熙中期到乾隆时期的106年间,但此时的联姻活动,从娶,变为了嫁,仅这106年间,嫁到蒙古的宗室女子就有246人次,反而皇帝迎娶的蒙古妃子越来越少。

  康熙的妻妾少说都有50来人,但其中只有两位来自蒙古的妃子,一个还没等到册封就已经过世,被追封为慧妃,另一个在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在康熙十六年入宫,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封为宣妃,这两人在康熙庞大的后宫团中,可谓是小透明一般的存在,到了乾隆时期,蒙古四十九部已经依附于清代,那找媳妇自然是找自己喜欢的了,所以乾隆后宫只有三位来自蒙古的妃子,位份最高的也仅是妃位。

  而主要造成清代后宫蒙古妃子减少,有这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到了康熙时期,清代在ZZ上对藩部的依赖减少,不需要皇帝再出卖身体来拉拢蒙古各部,而第二,就是因为顺治那不顺利的婚姻,顺治废后可是把大家伙给吓坏了,可不敢再包办婚姻了,再加上,清军入关后对汉文化的倾慕越来越深,皇帝的喜好也从豪迈的蒙古女子,变成了温柔的江南美人,那这些蒙古妃子的下场如何呢?

  如懿传中的颖妃,是乾隆的颖贵妃以及忻贵妃的结合体,颖妃的家世和历史上的颖贵妃相似,两人都是来自蒙古的巴林氏,但是你了解吗?颖贵妃是蒙古人没错,可是她的父亲并不是巴林王噢,而且她也不属于蒙古藩部,而是属于蒙古八旗中的镶红旗,她和乾隆只属于旗内通婚,不在满蒙联姻的范围内,五阿哥的生母愉妃,也是来自蒙古旗的镶蓝旗,虽然巴林部没少和清代皇室联姻,但巴林王真的没有女儿嫁给了乾隆。

  乾隆唯一一个妃位蒙古妃子,就是如懿传中娇滴滴的豫妃,豫妃,博尔济吉特氏,和剧中一样,豫妃入宫时已经27岁“高龄”了,豫妃不是通过选秀进宫,而是被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乾隆,当时豫妃所在的部族被侵略者掠夺,他们只好将有“第一美人”之称的,博尔济吉特氏送给乾隆,以换得乾隆对部落的庇护,虽然是ZZ联姻,但乾隆对这位娇滴滴的蒙古妃子很是喜爱,不到四年时间,没生下一个子嗣的博尔济吉特氏,便从多贵人晋升为了豫妃,乾隆三十八年。

  豫妃病逝,乾隆不仅为她辍朝三日,还命八阿哥、十阿哥,以及七公主为其披麻戴孝,虽然豫妃是被当做一件礼物送来了清代,但能被多情的乾隆宠爱多年,也不为是件幸运的事。

本文标签: 清朝皇帝
版权声明: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欢娶蒙古女子 皇帝有什么迫不得已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21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