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揭秘:明朝开国大将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扒了皮?

揭秘:明朝开国大将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扒了皮?

时间:2022-05-30 16:22:06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蓝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与朱元璋更是有着儿女亲家。无奈被锦衣卫指挥使告发谋反,被朱元璋株连九族。朱元璋剥了蓝玉的人皮,现在看来很残忍,但是当时确认为这是留了全尸。

 那么蓝玉的人皮最后留在哪了?相传朱元璋将蓝玉下狱后,按律法谋反之人应被凌迟处死并且株连九族,朱元璋念在与其有儿女亲家的关系免于凌迟,改成剥皮。

 要说明朝的刽子手刀功也是了得,竟将蓝玉的皮从头剥到脚,而且是完完整整的一张人皮。这也算蓝玉落得了全尸,其死后由蜀王替其收尸。蜀王朱椿的妻子是蓝玉的女儿,自然是有理由替蓝玉收尸。

 而蓝玉的人皮也被蜀王一直留在王府,自此后两百多年都保存了下来。直到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军攻破蜀王府还发现了蓝玉的人皮。

 不过农民起义军放火烧了蜀王住宅,那张皮也就化为灰烬,当然也不可能在博物馆里了。

 要说蓝玉其人,必是勇将一员。朱元璋打下的天下有他一份功劳,到了明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可谓风光一时。

 那么蓝玉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呢?就是太子朱标病逝之后。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

 明朝大儒宋濂是其老师,朱元璋登基后其老师阵容堪称豪华,开国六公占了五人。朱元璋将开国的一众武将都作为辅佐朱标的人选,可以说朱标要在,朱棣绝不能靖难成功。

 蓝玉与朱标的关系十分要好。蓝宇曾公开支持太子朱标,也因此得罪过燕王朱棣。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那朱元璋为他留下的这一众人马也没用了。

 为何不将蓝玉等名将留给朱允炆?朱标死后,朱元璋就准备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而有了蓝玉这些名将在,朱棣一定不会造反成功。可偏偏朱元璋并没有将他们留下。

 原因是朱元璋不信任这些将军,他过于信任他的儿子们了。朱元璋认为朱允炆年幼,恐不能镇住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于是必须除掉他们为朱允炆登基铺平道路。

 结果可想而知,外人是防住了,最后朱允炆还是倒在了自家叔叔手下。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

 “这些逆臣已被我铲除,你的叔叔们替你镇守边疆,外敌入侵有他们替你挡着。”朱允炆反问道:“外敌入侵有叔叔们在,那叔叔们想谋反该当如何?”朱元璋一时语塞,竟不知说什么好。

 蓝玉本人属于十分张扬的那类人,一有战功就恃宠而骄,所以多方面原因导致他必死。

 在朱标死后一年的时间,锦衣卫指挥使检举蓝玉想要谋反。朱元璋闻讯后立即逮捕蓝玉将其下狱。可蓝玉至死也没有招供,可以说死的十分冤枉。

 先看看蓝玉有没有谋反的实力,有,当然有。蓝玉当时身为总兵,官拜大将军,掌天下兵权。可以说他一声令下,三军齐发,在当时想要打赢他也十分困难。

 那当时的社会条件呢。当时太子去世一年,朱元璋病重,朱允炆尚年幼。可以说条件非常不错了,没有人能压住他了。

 综上所述蓝玉若谋反纵使不能成功,也会使得明朝元气大伤,怎会如此轻松让朱元璋下狱剥皮。我认为他是没有谋反之意,并且他至死也没有被狱卒屈打成招。

 要知道明朝的锦衣卫手段之狠毒,许多人都是屈打成招,而蓝玉至死都没有承认谋反。一个掌天下兵马的大将军,要是真想谋反,又怎会被皇帝如此轻松的就下了大狱。

 只可惜朱元璋为了让孙子顺利登基,巩固明朝江山,不得不杀尽功臣。而蓝玉本人就傲慢无礼,更加促成了他的死。

 蓝玉案被牵连着多达一万五千多人,自此能征善战的将军也相继死去。而依照律法,谋逆之罪一般都是凌迟,朱元璋只剥下蓝玉的皮已是法外开恩。

 

本文标签: 蓝玉明朝
版权声明:

《揭秘:明朝开国大将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扒了皮?》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12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