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最后说了什么?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最后说了什么?

时间:2022-05-30 16:20:08

 

 公元1693年夏天,康熙帝39岁,烈日炎炎,康熙帝却身患重病,盖了棉被还浑身发冷,御医们束手无策。最后,名为白晋、张诚的两位法国传教士入宫献药,太医们虽然对洋人的药有排斥,但事态紧急,不敢怠慢,赶紧找人试药后,给康熙服下,康熙竟然神奇的康复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康熙所患之症,名曰“疟疾”,而两位法国传教士所献之药,名叫奎宁,又名金鸡纳霜。

 至此之后,康熙对西洋药物十分感兴趣。13年后,意大利罗马教廷派传教士多罗来到北京,康熙命一名叫赫世亨(时任武英殿总建造)的官员去和多罗接触,并且找多罗要两样东西,分别是利亚噶和巧克力。利亚噶是音译,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已经无从查起。但巧克力的故事,却值得一提。

 赫世亨虽然是个内务府的监造,但办事心细,深得康熙信任。康熙让他私下和多罗接触,并且索要上述两样东西。多罗身为意大利人,远隔重洋来到中国传教,也希望有一个“朝廷”方面的朋友,所以二人很快相熟。农历五月,赫世亨开口找多罗要巧克力。多罗非常大方,把自己船上仅有的150块巧克力全部送给了赫世亨。

 赫世亨向来心细,他拿到巧克力后,向多罗询问巧克力的“配方”。多罗说:巧克力出自美洲和吕宋(菲律宾),共用八种原料配置。其中,肉桂、秦艽、沙糖三种原料在中国也有,但另外5种原料,中国不产。而且,都是用音译的方式说出来,后面五种原料很难知道到底是何物。然后,赫世亨又详细询问了巧克力怎么吃?

 在当时,巧克力非常苦,并不是吃的,而是一种饮品。多罗告诉他:用罐子将糖水煮开,然后加入巧克力,煮化后搅匀即可。赫世亨担心多罗心存歹心,他不仅自己亲自试吃,还找了另外一个叫徐日升的葡萄牙传教士进行求证,结果和多罗说的一样,赫世亨才放心。

 赫世亨为此,还专门让内务府打造一个银罐子(上图),连同巧克力,一起送给康熙,并且洋洋洒洒写了900多字关于巧克力的“说明书”。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巧克力易融化,赫世亨在奏折中说道:“奴才已将50块巧克力装入柳条盒献于皇上,余下100块奴才先替皇上保管,陆续再等进献。”从种种细节上可以看出,赫世亨确实心细如发,是康熙的好“奴才”。

 万万想不到的是,康熙看了赫世亨这900多字的“说明书”,气不打一处来,质问赫世亨:

 “卿奏折中说巧克力味甘苦而性温,但未言益于何种身体?治何种病?欠妥。责三日内再回朕!”

 赫世亨本来以为康熙会夸自己办事得力,没想到被康熙说“欠妥”,而且让他3日内必须问清楚巧克力到底是治什么病的。赫世亨领着康熙的“圣旨”就去找多罗,没想到多罗却去外地传教了。赫世亨急忙备马去找人,找了一天一夜,等找到多罗已经是第二天。多罗说:“巧克力是一种饮品,不是药!”赫世亨不敢怠慢,立即找其他传教士求证,结果都是一样的。最后赫世亨把传教士和太医叫到一起,研究的出一个结论,汇报给康熙:

 巧克力非药物,如美洲之茶叶,可一日一饮或多饮。凡老人,胃肠弱者,体内寒气者,腹泻者,均可饮用。有内热、痨病、疮症、泻血者,不宜饮此。

 赫世亨为了得到这个答案,从找人到验证,再到总结,熬了3天3夜没敢睡觉,立即汇报给康熙。没想到康熙看完奏折后,只回了三个字:知道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原来,康熙按照赫世亨提供的方法,喝了一次巧克力,非常不适应巧克力的味道。康熙认为:我大清朝什么茶叶没有,为何要喝这么难喝的“美洲茶”,所以,从此将巧克力放在一边,再也不提。

 有学者认为,康熙时期,康熙本人对西方的科学,包括医药、数学、天文等领域非常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为他个人的喜好,康熙本人并不打算将这些科学推广到民间,这就是清朝落后的本质。从康熙,到清朝末年,清朝放弃的“巧克力”不知道有多少?

 

本文标签: 康熙清朝
版权声明: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最后说了什么?》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092.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