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乡村野史 > 小霸王孙策是怎么死的?许贡为什么要刺杀孙策?

小霸王孙策是怎么死的?许贡为什么要刺杀孙策?

时间:2022-05-30 16:17:14

 小霸王孙策是怎么死的?许贡为什么要刺杀孙策?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小霸王孙策带上自己的人马离开了袁术后,便在江东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下,但是天妒英才,根据史料当中提到的孙策极具帝王气质,但是却遭到刺杀,早早离去。

 公元200年4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被刺客射中面部,不治身亡,年仅26岁。孙策遇刺的经过是这样的,他骑着一匹上等好马,随从被远远甩后面。突然,树林中走出三人弯弓搭箭,孙策面部中箭从马上跌落。

 就在此时,随从赶到将三名刺杀杀死。三名刺客是许贡的门客,他们之所以刺杀孙策,是因为孙策杀了许贡,他们是为主人报仇。这个理由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又破绽百出。孙策一生杀人无数,为何偏偏是许贡这个门客来报仇,而且最终还成功了。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专门提到过许贡的门客,其中很多门客见识一般但对主人无比忠诚。许贡被杀后,这些门客如同古代刺客一般,誓死要为主人报仇。

 真这么简单吗?

 近些年来,随着史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孙策之死也出现了不少疑点。孙权成为最大的怀疑对象,因为他是孙策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更过分的是,孙权给孙策的谥号仅是长沙桓王。真是孙权策划的?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因此所谓的东吴内部斗争阴谋论很难成立。先看《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对孙策临死前的安排记载,“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再看《资治通鉴》记载的孙策之死,“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丙年,策卒,时年二十六。”两大权威史书记载完全一致,可以看到孙策临死时对孙权非常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把江山毫无犹豫地交给孙权。孙权只追尊孙策为桓王,这意味着孙策后代是没有资格谋求皇位的,这也是孙权对孙策后代的一种保护。事实上,孙策传位于孙权是江东群臣众望所归,孙策儿子都年幼,而孙权当时已经闻名遐迩了。因此,孙策之死与他在征服江东六郡过程中的大肆屠戮江东豪强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暗示的意味十足。

 因为孙策所处的时代是汉末时期,江东才刚刚被割据出来,所以能够推断,与他敌对的势力就是汉帝,当然,这或许并不是汉帝本人的意愿,因为江表传里面就提到过这一段,因为孙策骁勇善战,所以汉末时期的太守许贡建议汉帝让孙策进京效力,同时告知曹操,孙策骁勇善战,让他多注意。并且还希望曹操能够举荐孙策进京效力,不料在送信的过程中密信被孙策截获,孙策看到此信大为恼火,并且派人杀掉了许贡,因为结下了这样的仇怨,所以许贡的三门客进行了周密的埋伏,终于在孙策打猎的时候找到了机会,然后暗中射箭杀掉了孙策,确实比较遗憾,也感觉死的非常不值得。

 因为孙策本来就具有帝王气质,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颇有谋略,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或许江东会成为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人,因为孙策对天下的形势了如指掌,也知道曹操心怀野心,所以势必会采取一些方法去阻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随着孙策死去,东吴瞬间就倒退了十几年。虽然接任的孙权同样聪慧过人,但是毕竟年龄太小,尚且还不能处理这样的大事,等到孙权慢慢长大以后,曹操和刘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再想抓住时机,却发现时机已经溜走,其实不仅是孙策,他的父亲孙坚也死的比较冤枉,本来是领命攻打刘表,而且占据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刘表拒不迎战,后来派黄祖迎战,敌不过孙坚,所以仓惶逃脱。

 孙坚乘胜追击,哪知黄祖安排了暗箭,等孙坚的船只形势到暗箭布放的区域时,黄祖命令手下放箭,孙坚防不胜防,最终死在了乱箭之中,当时的孙坚也是一员大将,是江东势力的创始者,但是因为被黄祖暗算,所以死的比较冤屈,而且死的时候仅仅36岁,也非常令人遗憾,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孙权才有了被人铭记的机会。

 

本文标签: 三国孙策
版权声明:

《小霸王孙策是怎么死的?许贡为什么要刺杀孙策?》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602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