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卫子夫当初一点也不受宠 汉武帝后面为何对此十分宠幸的

卫子夫当初一点也不受宠 汉武帝后面为何对此十分宠幸的

时间:2022-05-30 16:10:34

  对汉武帝卫子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最初并不宠幸卫子夫?她用什么办法得宠?后来为何又失宠了?

  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也是生前最后一任皇后。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这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女人,实际上没有两把刷子,压根就无法坐到那个位置。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第一次在平阳公主府上见到卫子夫,并且将她带入宫中。

  公元前138年,卫子夫这一年都没有受宠,因此恳求汉武帝将她送回去。

  因此汉武帝在第二次再见到卫子夫以后,才开始宠幸卫子夫,从而使得卫子夫怀孕,继而生下了汉武帝的长子刘据

  要是一般的女人,会向汉武帝提出那样的要求吗?这分明就是置气的话,没点胆量还真的不敢提。毕竟按照惯例,只放一些年老色衰或者体弱的女子回家,卫子夫并不可能在这一行列之中。

  这是撒娇,赤裸裸地撒娇。没怎么见过世面的汉武帝,每天面对陈阿娇那张臭脸,心情是一塌糊涂。突然来了一个会撒娇的美娇娘,你让汉武帝怎么去抵挡诱惑?

  因此可以说卫子夫上位,那是精心策划好的计划。而且卫子夫在受宠的过程中,还让汉武帝主动把自己的弟弟卫青给提拔了上来,你觉得这是一般女人会做的事情吗?

  一、卫子夫与汉武帝,那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两个人肯定是有感情的,主要是汉武帝喜欢卫子夫的美色,而卫子夫喜欢汉武帝的地位。不过在当时来说,卫子夫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其实更加复杂。

  当时汉武帝一直被陈阿娇陈皇后所胁迫,那日子是真不好过。陈皇后仗着自己的老妈是馆陶公主,是当年帮助汉武帝上位的人,所以每天都不给汉武帝好脸色,整天把这件事挂在嘴边,这日子压根就没法过。

  因此汉武帝一直想要找个办法收拾陈阿娇,可就是没有什么工具。这回卫子夫得宠了,汉武帝天天跟卫子夫腻歪在一起,压根就不理陈阿娇,这可把陈阿娇给气疯了。

  本来每天可以拿汉武帝当出气筒,可现在人家压根就不鸟你,你让陈阿娇咋整?因此陈阿娇气得要弄死卫子夫的弟弟卫青,而汉武帝是最终的受益人。

  他既摆脱了陈阿娇的掌控,也得到了陈阿娇违法的证据。这为后来废掉陈阿娇,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卫子夫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她纯粹就是想要靠汉武帝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这是无可厚非的,在古代,一个女子既不能当官,又不能去企业工作,唯一改变命运的办法,那就是嫁人。

  而嫁给汉武帝是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这一步还不够,只有真正得到宠幸,那才是改变全家命运的时机。

  陈阿娇要害卫青,这就恰好给了卫子夫一个提拔弟弟的好机会。当时卫青受到馆陶公主的迫害,被好友公孙敖所救,而这件事被汉武帝给了解了,那么是谁告诉汉武帝的呢?卫青这么一个小角色,值得汉武帝身边的谁,为他诉苦呢?还不就是卫子夫嘛!

  汉武帝立刻把卫青弄进宫,他从一个平阳公主府的马奴,成为了汉武帝的侍中。与此同时卫子夫的哥哥卫长君也成为了侍中,老卫家得到的恩赐足有千金之多。

  此后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也有资格嫁给了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与陈掌私通,结果陈掌也被汉武帝封了官,甚至连公孙敖这种和卫青是好朋友的人,也得到了好处。

  你说说看,卫子夫一个人,带动了全族的利益,是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的女人,你还觉得她很简单吗?

  二、卫子夫不受待见,至少有两方面原因。

  卫子夫入宫后的10年里,那是相当受宠的,先后给汉武帝生下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公元前128年,入宫10年的卫子夫,终于被册封为皇后。之前那个给汉武帝气受的陈阿娇,则被一脚踹到了墙角。

  但是从公元前123年开始,卫子夫就不怎么受宠了。这又是咋回事呢?凭借他们家的势力,卫子夫会不会跌落神坛呢?

  1、卫子夫年纪大了,哪里比得上小姑娘们呢?公元前123年,王夫人入宫,这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姑娘。汉武帝终于发现,原来除了卫子夫以外,还有很多美丽的资源。

  因此汉武帝开始转移对卫子夫的宠爱,开始重新其他的小姑娘。后来陆续又出现了李夫人、尹婕妤、钩弋夫人等等小姑娘。

  汉武帝是越来越花心,而且身强力壮,可卫子夫最美的年华已经消失,逐渐开始走向老年。这就是卫子夫不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你说不受宠吧,可没有人能够撼动卫子夫的地位。为啥?因为卫子夫是一个处事得体的皇后,后宫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汉武帝对她非常放心。但凡宫中之事,不需要向汉武帝汇报,卫子夫就可以自己处理。

  此外卫子夫的家族势力实在是太强大,卫氏一门五位侯爵,卫青和霍去病都给大汉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你说卫子夫咋能跌落神坛呢?

  2、卫氏家族尾大不掉。最初汉武帝是想要用卫子夫来制衡陈阿娇,后来汉武帝发现,卫青是将才,所以就把卫青放到军中去培养,以此培养属于自己的外戚力量。

  当时窦太后有窦氏外戚,代表人物丞相窦婴。王太后也有自己的外戚,代表人物丞相田蚡。所以年轻的汉武帝想要掌权,十分困难。

  因此汉武帝便打算培养属于自己的外戚,而掌权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夺取军权,因此培养卫青作为将帅,是夺取军权最好的办法。

  此后卫青果然不辱使命,帮汉武帝夺取了军权,继而让汉武帝凌驾于所有势力之上,真正成为了大汉朝的皇帝。

  后来卫青、霍去病也为大汉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不过与此同时,卫氏集团也成为了朝中最庞大的集团,这是汉武帝不愿意看到的。

  伴随着霍去病和卫青逐渐去世,汉武帝决定削弱这一实力强大的集团。而卫子夫这个时候不得宠,也就显得很自然了。

  卫氏一门不仅没有了利用价值,反而成为了尾大不掉的集团。于是汉武帝再次培养了李夫人的外戚,重用李广利,以此压制卫氏家族。

  总结:卫子夫的失败,源于家族根基太深。

  汉武帝时期,最大的外戚,其实就是卫氏家族。不管是前期的窦氏家族还是后期的李氏家族,都无法跟卫氏家族相比。

  因为卫氏家族人员众多,卫子夫的每一个兄弟姐妹,都跟朝中各种官员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汉武帝压根就没办法将他们连根拔起。

  后来清算太子刘据的时候,其实汉武帝也是抱着打压卫氏家族的心态去做的,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被外戚所控制。只惋惜不小心把自己的儿子给宰了。

  至于卫子夫,在刘据决定起兵的时候,她是表示支持的。也就是说,卫子夫在汉武帝和刘据之间,最终选择了儿子刘据,她将皇后玺绶交给刘据,好让他统兵。

  这让汉武帝很伤心,所以汉武帝到死都没有原谅卫子夫,也没有让她陪葬。毕竟如果刘据真的造反成功了,那汉武帝什么下场,谁也不了解,纯粹看刘据心情了。

  参考资料:《汉书》

本文标签: 汉武帝卫子夫
版权声明:

《卫子夫当初一点也不受宠 汉武帝后面为何对此十分宠幸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597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